在社区的一角,总有一株“向日葵”始终面朝阳光,散发着温暖与希望。退休教师施政,如同这株向日葵,用二十余年的教学热忱,继续在白纸坊街道清芷园社区播撒艺术的种子,让孩子们在舞蹈中收获自信与成长,更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担当与奉献。
从少年宫到社区 让艺术触手可及
退休前,施政在北京市宣武区少年宫任舞蹈教师时,便因教学口碑吸引了很多学生。但当时由于招生名额有限,许多孩子无法报名,这让她深感惋惜。于是,退休后的她依旧怀着对美育的热忱,在社区一隅的“向日葵花舞蹈培训机构”里,秉持着“让社区孩子在家门口接触专业舞蹈教育”的初心,开启了退休人员自主创业的社区艺术教育之路。
她独创的“舞韵中的基训”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舞蹈训练的枯燥与恐惧。将站姿训练编成《小松树》舞蹈,让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自然规范体态;把基本功练习融入生动的舞蹈情境,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拉伸与锻炼。“我们不愿强迫孩子‘顶砖站’,而是让舞蹈本身成为最好的引导。”施政说道。这种“在舞蹈中练功”的模式,让不少孩子告别了对训练的抵触,爱上了舞蹈的韵律与美感。
公益演出 从社区舞台到国际交流
为了回馈社区支持,施政发起了每年“六一”的社区公益演出。多种形式的“舞台”成为孩子们的专属秀场,民族舞、古典舞轮番上演,从最初的社区居民围观,到如今成为大家每年翘首以盼的舞蹈交流与展示平台。“有居民每年都问‘今年专场舞蹈啥时候演’,这份期待也是我们坚持的动力之一。”施政说。
随着团队影响力扩大,演出舞台从社区延伸到商厦、敬老院等地,甚至走出国门。施政带领孩子们开展“舞蹈传播小大使”等活动,足迹遍布福建厦门、陕西西安、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国内多地,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挪威等国家。在马来西亚兰花园小学,孩子们与当地校内师生交流中国舞,还为该校捐赠了30余套练功服与道具;在挪威,尽管语言不通,但肢体语言让中外孩子迅速拉近了距离,一同跳起当地颇受欢迎的爵士舞与中国的新疆舞。这些交流不仅让孩子们开阔了视野,更让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
“传帮带” 甘当绿叶培育新秀
作为有着多年党龄的老教师,施政始终牢记党员的责任,将培养年轻教师视为重要使命。退休前,她在少年宫便主动承担起“传帮带”任务,一届届辅导年轻教师参加基本功大赛,甘做幕后推手。“看着他们拿一等奖,比自己得奖还高兴。”她笑道。如今在社区内,她依然注重团队建设,定期组织教研与团建活动,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倾囊相授。在她的带领下,年轻教师们不仅专业能力过硬,更传承了“以舞育人”的理念,以及公益情怀,团队稳定性较强,鲜有人才流失。
谈及为何以“向日葵”作为团队的精神象征,施政表示:“向日葵永远面向阳光,积极向上,寓意着温暖与希望,这正是我们想传递给孩子们的态度。”在这里,无论胖瘦美丑,每个孩子都能登上舞台——为胖孩子特制加肥舞蹈裙,为害羞的孩子设计专属小领舞角色,让舞蹈成为自信的催化剂。曾有一位患有厌食症的香港女孩,在夏令营中通过舞蹈交流逐渐打开心扉,当施政将孩子大口吃馒头的视频发给家长时,对方感动不已:“这是舞蹈带来的生命活力。”
除了孩子们,施政还将艺术的温暖传递给社区成年人。她开设家长疗愈瑜伽课程,将舞蹈与瑜伽结合,让家长们在繁忙生活中找到身心的栖息之所;举办成人舞蹈体验课,60多岁的阿姨穿上舞裙,在舞台上重拾青春风采。
从少年宫教师到社区艺术再创业,施政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让舞蹈超越了技艺传授,成为育人、交流、奉献的载体。这株“向日葵”,正带着她的团队,在社区的沃土上继续扎根生长,让艺术的阳光照亮更多人,让退休党员的余热不断在基层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记者史桭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