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网“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座谈会在京彩瓷博物馆举行
2025-06-18 22:0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在全国第 9个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网于京彩瓷博物馆举办了一场意义非凡的主题座谈会。本次座谈会以 “非遗健康生活方式绽放时代光彩” 为主题,吸引了非遗领域的专家、学者、传承人齐聚一堂,共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出谋划策。

座谈会现场

京彩瓷博物馆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区南滨河路,馆内陈列着众多精美瓷器,其独特的文化氛围为座谈会营造了良好环境。活动当日,博物馆内气氛热烈,与会者们满怀热忱,围绕非遗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座谈会现场

会议伊始,主办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网总编辑孟庆功着重强调了在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这一特殊节点举办座谈会的深远意义。他表示,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非遗面临着诸多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促使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实现可持续传承,已然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此次座谈会旨在汇聚各方智慧,增进交流合作,让古老的非遗在现代社会中重焕生机。

中国政府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文化代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网非遗发展委员会主席苏旭表示,中国目前的人类非遗项目排名世界第一,切遥遥领先于第二名,这一斐然成绩的取得,与中国政府对非遗发展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充分彰显了政府在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进程中的核心推动作用。我们今后要开展各类非遗宣传活动,提升非遗的社会影响力。通过非遗展览、展演、讲座、体验等多种形式,让公众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州竹雕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安徽艺术学院教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网研究员、高级咨评专家洪建华在发言中表示,许多非遗技艺面临着传承断层的困境,学习周期长、经济效益低等问题让年轻人望而却步。但非遗匠人始终坚守着传承的使命,哪怕生活清贫、无人问津,也从未放弃。非遗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匠人精神,唯有秉持这份匠心,非遗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闪耀,才能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坚实根基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网研究员、高级咨评专家,非遗项目蜡染制作技艺传承人青林海觉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袤领域中,红色非遗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历程中的伟大精神。让红色非遗与公益活动相遇,二者相互交融、彼此赋能,不仅为公益事业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力量,也让红色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时代精神的重要实践路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网研究员、高级咨评专家,北京市非遗项目面人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彭小平认为,在时代快速发展的浪潮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尽管我国非遗项目在世界上成绩斐然,但不可否认,许多非遗技艺和文化形式逐渐陷入传承困境,受众群体日益缩小,市场竞争力不足。若想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持续焕发活力,大胆创新是必由之路。

中国地名学会会长、民政部民政职业大学前校长王胜三强调,在非遗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进程中,青少年群体的参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民族精神。然而,当前非遗面临着传承断层问题,若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困境,让非遗在未来持续焕发活力,非遗教育必须从青少年开始抓起。

国家博物馆党委原办公室主任、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书画摄影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网高级咨评专家张根贤表示,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进程中,博物馆作为文化的宝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民族智慧。将博物馆与非遗有机结合,既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二者的融合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为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地名》杂志社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北京市文旅局非遗处原副处长、西城区文产办原主任孟盼表示,当前,非遗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体现在多个方面。在传承环节,部分非遗技艺缺乏标准化的传承体系,师徒之间的传授多依赖口传心授,技艺要点和标准缺乏清晰的文字记录和规范流程,导致技艺在传承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甚至失传。在市场层面,非遗产品市场鱼龙混杂。部分商家为追求利益,打着非遗的旗号售卖粗制滥造、假冒伪劣的产品,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破坏了非遗的品牌形象。还有的名称与非遗项目不符,误导消费者,影响了非遗的声誉和市场竞争力。

京彩瓷博物馆创始人谭守培觉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的发展历程,恰似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非遗行业的诸多共性特征与发展趋势,从传承困境到创新突破,从政策扶持到市场探索,京彩瓷的每一步发展,都能在非遗行业的整体图景中找到对应与共鸣。京彩瓷的发展历程,深刻地展现了非遗行业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艰辛与努力、困境与突破。它是非遗行业的一个缩影,其发展经验和面临的问题,都值得整个非遗行业借鉴与思考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网首席运营官江雪觉得,商业服务非遗传承人,是实现非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非遗传承人是非遗技艺与文化的活态载体,商业若能以服务传承人为核心,将为非遗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光彩。通过商业服务让传承人无需为生计担忧,专心钻研技艺、培养徒弟,让非遗得以更好地传承。商业应该以服务非遗传承人为宗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资金、技术、传播等方面为传承人提供全方位支持。唯有如此,才能让非遗传承人在传承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让非遗文化在商业的助力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贡献力量。

在研讨环节,专家们各抒己见,围绕多个核心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在非遗与现代生活融合方面,有专家指出,应深入挖掘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创造出既符合当代审美又保留非遗文化精髓的产品。例如,部分传统技艺与现代时尚设计相结合,推出的服装、饰品等深受年轻消费者青睐,使古老手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同时,通过民俗展演、非遗体验活动等形式,也能让非遗文化更贴近大众,增强民众对非遗的认知与喜爱。

座谈会现场

参加此次座谈会的嘉宾还有京彩瓷博物馆馆长史琴、北京苗艺民族文化艺术中心群芳表演团宋丽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网执行主任张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网办公室孙宇、丁其海等。

部分嘉宾合影

此次座谈会取得了丰硕成果。与会各方达成共识,将进一步加强合作,整合资源,共同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未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网也将持续发挥平台优势,组织更多类似的交流活动,为非遗事业的发展搭建更广阔的沟通桥梁。而京彩瓷博物馆作为此次活动的举办地,其承载的京彩瓷制作技艺本身就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活动也为京彩瓷技艺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助力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让千年文明在当代社会中持续传承、发扬光大。


作者:

中国地名杂志社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