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芙蒂耶娃的“复调宇宙”
2025-06-16 20:1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肖斯塔科维奇的《24首前奏曲与赋格》(作品87)是20世纪钢琴曲目中的一座丰碑。它既向历史——尤其是巴赫的伟大传统——致以深切的敬意,又以独特且富有现代感的音乐语言彰显了肖斯塔科维奇个人的艺术风格,在最严苛的复调对位结构中隐含了包罗万象的主题。这是一部在音乐厅中甚少能被完整听到的艰巨作品,对演奏者的体力、技巧与音乐深度都是巨大考验。6月11日,俄罗斯钢琴家尤利安娜·阿芙蒂耶娃来到国家大剧院,带来了这套在矛盾与统一中达到某种完美和谐的伟大之作。

1950年,肖斯塔科维奇受邀前往德国莱比锡担任首届国际巴赫比赛评委,就在巴赫逝世二百周年之际,年轻钢琴家塔季扬娜·尼古拉耶娃演奏了巴赫全部48首前奏曲与赋格。这次演出给肖斯塔科维奇留下深刻印象,促使他迅速着手并在1950年至1951年间完成了自己的《24首前奏曲与赋格》,并将此作题献给尼古拉耶娃。

阿芙蒂耶娃折桂2010年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而对内在声部的敏锐挖掘与完美平衡是她自肖邦演绎中就备受推崇的特质。相较于首演者尼古拉耶娃如花岗岩般坚实的纪念碑式诠释,阿芙蒂耶娃为这部“复调大教堂”注入了流动的血脉,在“神性”中更多地加入了“人性”。

在第一首仿若黄昏时分遥远钟声的短暂停顿后,《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像小溪一样在氤氲的气氛中出现,音色清透灵动,繁复的旋律变得更轻、更透,也更“空”,在声部的齿轮咬合间维持了一种绝对的客观,逐渐使得这部巨著成为了一座让人置身其中的精密迷宫,而每块砖却具有不同的色彩。上半场第7、第11、第13首演奏得尤为精美绝伦,几个独立线条的对位清晰如刀刻斧凿,每个音符都精确承载着结构所需的重量与空间。主题在不同声部、不同力度层级反复呈现时,其触键的微分变化使音色产生了棱镜折射般的光谱效应;低音区的暗涌、中声部的吟唱与高音区的闪烁被赋予截然不同的质感与呼吸,却又能严丝合缝地编织成流动的河流。

除了对作品织体强大的剖析与构筑能力之外,笔者最喜欢演奏中的“轻快”(如第7首的透明、活泼、洁净)与“极静”的部分,以及带有强烈民歌般抒情的表达(如第16首波澜壮阔的前奏曲),在一众简洁干净的诠释中,这些段落尤其引人入胜。这归功于阿芙蒂耶娃对音色的细腻把控,也体现了她更倾向于还原与挖掘乐谱本身隐藏的张力与性格、而非盲目发挥自我个性,较为内敛、约束的演奏主张。

下半场的演奏随着阿芙蒂耶娃逐渐大胆、完全放开的表现而更为精彩,渐入佳境。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阿芙蒂耶娃对时间与空间的把握以及不同曲目性格的刻画。此次演出她看谱演奏、自行翻谱,章节的停顿与不同调性之间的时间把控显然是经过了设计与思考的。在这种设计之中,她的演绎又具有钟表一般明确的节奏感,这种节奏感是支撑她构筑和还原肖氏复调建筑的“钢筋铁骨”,使缠绕在筋骨之中或旋转流动、或层层叠叠的主题副题始终在无形的框架内行进、奔跑。但在部分快速、声部和声过于繁复的赋格中(如第15首降D大调不协和色彩浓郁的赋格),节奏的习惯使得音乐听起来变得较为单一、扁平——尤其在她试图以绝对客观的角度还原这部大作,却使部分段落显得宏大而空洞的处理,就略显厚重不足,失去了音和音之间的联系和张力。

不过,整部作品的演绎中,阿芙蒂耶娃似乎用一根无形的线将其缝成了一个整体:24个大小调各司其职,双人的对话与数人的歌唱均有应和对答,使这座肖氏的“复调迷宫”具有了宏阔的历史纵深感。把传统形式与现代手法糅合在一起,也是这部作品的特别之处:前奏曲与赋格的框架虽然回望了巴赫的“复古”,内部结构却饱含20世纪音乐、俄罗斯民族调式风格;融合19世纪浪漫派、作曲家个人肖像等“新鲜”血液,参考肖邦《24首前奏曲》按五度循环排列,而非巴赫的半音递升……阿芙蒂耶娃在所有的元素中维持了一种微妙的平衡,这也使她的演奏更接近于其中还原乐谱的部分,淡化了肖氏具有强烈个人色彩、凸显强烈个性的创造部分,却将每段的情绪与性格还原得恰到好处,在细碎旋律的严密对位中,用音色层次渲染出了一幅幅熠熠生辉的画作。

1948年的第二次公开批判后,肖斯塔科维奇被指责为“形式主义”,他的创作方向与人生处于极度不确定之中。在这样的指控下,肖斯塔科维奇却选择了致敬平均律这种最严格的形式来创作,这种体裁恰恰为他提供了表达内心的相对自由空间。阿芙蒂耶娃在2023年发行的专辑《Resilience》选取了多位在政治动荡中坚持创作的作曲家作品,其中包括什皮尔曼、魏因贝格、肖斯塔科维奇等,用演奏向这些作曲家所经历的历史与顽强精神致敬。

当晚在繁复彩色的对位迷宫中,我们仿佛听见历史深处传来的回声。最后一首赋格悠长而带着斯拉夫乡愁色彩的主题在音乐厅的上空响起又结束,阿芙蒂耶娃四次在掌声中返回舞台而没有返场,谦卑地向观众伸出双手,又鞠躬行礼、离开舞台,仿佛完成了一整个舞台剧的谢幕。

《24首前奏曲与赋格》这一“跨越几个世纪的对话”结束,在这对话中,肖斯塔科维奇是一个与巴赫“奇妙对位”的现代作曲家;在演奏者手中,形式不仅可以成为表达的约束,也可作为表达的锚点,既能向先贤致敬,又能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丛榕/文

王小京/摄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