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自6月12日起,北京市档案馆、天津市档案馆、河北省档案馆联合推出“胜利烽火映山河 请听档案说——京津冀兰台读档活动”。由京津冀三地档案馆工作人员分别介绍本馆的抗战档案及背后的故事,以“视频+图片+文字”的形式推出60集系列微视频,在三地新闻媒体、各馆新媒体平台播出,大力弘扬抗战精神。今天推出第6集:河北省档案馆《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
1937年7月,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河北沦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相继抵达河北,先后开辟了晋察冀、冀中、晋冀豫、冀南、冀鲁边、冀热辽等抗日根据地。河北成为敌后抗战的主战场,河北各根据地成为坚持华北敌后抗战和全国持久抗战的坚强堡垒。
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向晋察冀三省边界进军,开创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创建的第一块抗日根据地。1938年1月10日至15日,晋察冀军政民代表大会在河北阜平县召开,宣告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成立。会后,经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转呈国民政府行政院和军事委员会,于1月31日批准晋察冀行政委员会成立。边区政府认真执行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建立“三三制”政权,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开展生产运动和文化建设,被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在《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这本小册子中,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以亲身的经历,翔实的史料,实事求是地介绍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创建一年多来的巩固与发展过程,斗争的特点、成绩与问题、经验与教训,为其他根据地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聂荣臻1939年编著的《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河北省档案馆藏)
“晋察冀边区是华北抗战的堡垒,那里实行了坚持抗战的民族主义,那里实行了民主自由的民权主义,那里也开始实行了改良民生的民生主义,总之一句话,那里实行了互相联结不可分离的三民主义”。
《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一书记录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力量和智慧。
读档人:河北省档案馆保管利用部 杜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