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劳模工匠进校园”暨“五老”育人品牌建设活动在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简称“劳职院”)南校区举行。活动现场,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大思政研究中心”揭牌成立,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与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发布“劳模工匠进校园”“三个精神”大思政课菜单,首批共计20门课程。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刘丽波在致辞中表示,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肩负着弘扬“三个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在未来的工作中,学校将积极推动青年教师与劳模工匠结对互助,加快服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涵养良好师德师风,促进教师在真实情境中学习、模仿与实践,推动“三种精神”深度融入师资队伍建设全过程。
为了将“劳模工匠进校园”的经验,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践成果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凝练、模式创新和体系构建,北京市关工委副主任、教育系统关工委主任张雪,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处长于海,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蔡大鹏等共同为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大思政研究中心”揭牌。
大思政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学院在思政教育改革创新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党委宣传部部长孟南表示,中心将致力于深化“三个精神”与职业素养融合研究,聚焦校企协同、工学一体,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新方法、新载体,打造“产教融合”思政教育创新高地;将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特别是劳模工匠导师资源,打造高水平的思政教学科研团队;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育人实效,培养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职业道德、精湛技术技能的时代新人,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人才需求。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刘丽波与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党委书记刘蓉分别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就创新打造“产教深度融合”思政教育模式达成战略合作。未来两校将聚焦建立校企合作共建思政社会大课堂机制、推出“三个精神”思政大平台,构建“大工匠”到“大先生”思政“大师资”培育体系,共创“劳模工匠在身边”主题项目,打造“工学一体”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模式,由此通过这五大举措创新产教融合型思政教育新模式,打造职业院校“劳模工匠进校园”新机制,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会上发布了阶段性共建成果——“劳模工匠进校园”“三个精神”大思政课菜单,首批发布20门课程。下一步,双方将大力开展“三个精神”和职业精神研究,进一步整合优质思政教育资源,拓展线上、线下学习空间,为各校劳模工匠进校园提供更丰富、可共享的课程与师资。
据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教师张莉丽介绍,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培养了169名劳模工匠成为讲师,并设置了“三个精神”的思政课程。这些劳模和工匠通过工会项目进入企业和校园,讲授思政课程。“我们希望这些劳模工匠能够走到学生身边,与他们近距离互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理解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内涵,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的职业,树立好职业的第一粒扣子,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张莉丽说。
为了让“三个精神”大思政课真正落地生根,由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邀请,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特聘全国劳动模范、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北京一级工艺美术大师刘更生,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党员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常洪霞,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大工匠、北京市职工创新工作室领军人李明洋,北京市西城区孝顺之星、国投集团特级工匠、高级养老护理员刘洪山,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获得者、教授靳梅媚等五位劳模工匠为首批“思政导师”,并为劳模工匠颁发聘书。
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副主任王东江表示,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和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通过签约实现强强联手,将进一步推进“三个精神”纳入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和师资培育全过程,有助于双方携手打造“产教深度融合”思政教育新模式,助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当天,“思政导师”常洪霞以“三个精神”塑造职业素养为主题,为师生上了一堂精彩的大思政课。“思政导师”靳梅媚老师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讲述了育人的故事。劳职院民生福祉学院党总支书记、关工委主任孙林分享了二级关工委建设的经验。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优秀毕业生代表、北京市青春养老人王名宇分享了成长路径上“五老”引领职业精神塑造的感悟。
与会嘉宾、劳模、工匠和师生代表还共同参加了岗位上的“匠心讲堂”,同上一堂“匠魂躬行 素养培育”大思政课。劳模、工匠与师生走进实训室,学习老年人褥疮护理、老人翻身协助、急救(海姆立克、心肺复苏),居家收纳和咖啡制作技能,在实践中体悟“三个精神”。
此次活动是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时代先锋大思政课”之“劳模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冠军说”“英雄说”之后的又一育人品牌,也是职业院校关工委品牌化、特色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北京市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思政教育模式的重要举措。活动通过校企合作、师生互动、实践体验,在弘扬了“三个精神”的同时,也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北京市职业院校关工委将继续深化“劳模工匠进校园”品牌建设,推进“劳模工匠进校园”常态化,让更多师生从劳模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注入新动力。
(采写:张广林 图片:蔡赫 编辑:赵艳国 复审:李继君 核发: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