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话】“舞动奇迹” 老年民族舞小组的赋能实践
2025-06-26 19:1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桑榆生辉 —— 社工在行动”系列之“舞动奇迹” 老年民族舞小组的赋能实践

案例分享

社工主导的多维赋能实践路径

军庄镇是个充满活力的多元社区,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老年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很多老人抱怨退休后日子过得单调,想跳舞却找不到组织,独居老人更是连个能唠嗑的人都难找。社工站走访发现,60 岁以上的老人里,72% 都想参加社区活动,可大家又被没有专业指导、活动场地不方便、担心自己学不会这些难题困住。

为了满足老人们 “老有所乐” 的心愿,社工站以 “文化养老 + 社交赋能” 为出发点,精心策划了为期 5 天的 “舞动奇迹” 老年民族舞学习小组。社工希望通过舞蹈,丰富老人们的生活,帮他们找到自我价值,让大家在跳舞中收获健康和友谊。

破冰——用 “回忆” 打开心门

学习小组启动那天,社工在活动室用投影仪播放经典电影《刘三姐》的舞蹈片段。熟悉的旋律一响起,老人们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社工趁机搭话:“这是咱们年轻时看的电影吧?” 刘奶奶激动地说:“我年轻时跳过这舞!” 张爷爷也跟着回忆:“对,我当时在后台打锣!” 看到气氛热络起来,社工没有急着教新动作,而是鼓励大家自由舞动。在社工的带动下,王奶奶扭了两下,自己先乐了:“哎哟,我这腰还没僵!” 活动室里充满欢声笑语,老人们的心也渐渐靠近。

进阶——用 “小目标” 建立信心

学习 “云手” 和 “垫步” 这些基础动作时,舞蹈老师耐心地讲解:“云手像揉面团,手腕要软;垫步像踩棉花,别着急。” 考虑到老人们学得慢,社工搬来小马扎,蹲在老人身边,手把手帮忙纠正动作。“王奶奶,您的手再抬高一点,像摸孙子的脸!” 每练习一会儿,社工就鼓励大家跟着音乐跳一遍。音乐响起,老人们虽然动作不太标准,但跳得特别认真。社工拿着手机录像,还不停地夸赞:“看,王奶奶的云手多好看!” 在社工的鼓励和陪伴下,老人们原本紧张的心慢慢放松,学习的信心也越来越足。

创作—— 用 “故事” 唤醒热情

“今天咱们自己编舞!” 社工一提出这个想法,老人们就犯了难。社工赶忙引导:“想想您年轻时最骄傲的事。” 在社工的启发下,刘奶奶眼睛一亮:“我编个‘队长带队员’的舞!” 张爷爷也不甘示弱:“我加个‘扛锄头’的动作!” 老人们纷纷打开记忆的闸门,把自己的青春故事变成了舞蹈动作。社工全程参与讨论,帮忙出点子、协调动作,经过大家热烈的讨论和创作,一支展现老人们青春岁月的舞蹈《我们的青春》诞生了。连路过的保洁阿姨都被吸引过来,忍不住称赞:“这舞里有劲儿!”

展示——用“仪式感”放大价值

学习小组的成果展示安排在村文化广场,虽然舞台只是临时搭的红布棚,但观众却是全镇居民。表演时,刘奶奶第一个上场,跳《队长带队员》,动作虽然不太整齐,但台下的老姐妹拼命鼓掌:“刘姐当年带我们割稻子,这架势没变!” 张爷爷表演完《修水库》,一位拄拐的老爷爷激动地站起来喊:“老张头,我当年和你一起扛石头,这舞跳得真带劲!” 在社工的努力下,这场展示让舞台上的老人们成了耀眼的主角。他们用舞蹈讲述自己的故事,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喝彩,也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告别——用“延续”留住美好

在学习小组的闭幕式上,社工告诉大家:“‘舞动奇迹’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社工给每位老人发了 “舞蹈存折”,用来记录学到的动作和编过的舞蹈。为了让老人们的舞蹈热情延续下去,社工还宣布组建 “银龄舞蹈队”,每周固定时间排练。结课时,王奶奶拉着社工的手高兴地说:“下周我让我闺女也来,教她跳咱们编的舞!” 从那以后,舞蹈不再只是一种艺术,更成了传递爱和温暖、延续美好回忆的纽带,让老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新的活力。

银龄舞蹈队:扎根社区的多元艺术力量

“银龄舞蹈队” 由社区老年民族舞学习小组成员组成,以社区活动中心为排练场,吸引居民参与。每月在社区文化广场举办 “银发艺术秀”,用舞蹈讲述社区故事。“银龄舞蹈队” 内部采用队员自治,从选举队长到策划活动都自主决策。还设立 “创意工作坊”,邀请居民一起创作舞蹈,把社区新鲜事编进舞蹈。舞蹈队积极联动多方资源,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发康复舞蹈课,和学校开展 “老少共舞”,促进代际交流,实现传统与潮流的交融。

社工话

“只要给老年人一个“被看见”的舞台,他们的“夕阳”,就会成为社区最暖的光。”

案例分析

本次老年服务以蒙古舞、秧歌等传统舞种为民族舞蹈介入载体,通过刘奶奶回忆母亲教扭秧歌等场景唤醒老人文化记忆以实现文化传承,同时打破 “舞蹈必须规范” 的固有观念,强调以不标准动作表达情感的舞蹈情感表达功能。服务从社区老年群体 “文化养老与社交匮乏” 的真实需求出发,将老人割稻、修水库等社区生活记忆与劳动经历融入舞蹈创作,依托社区活动室、文化广场等现有资源开展服务,通过社区广场演出、每月 “银发艺术秀” 实现成果反哺社区,银龄舞蹈队采用队员自治模式并联动卫生服务中心、学校等社区资源,形成 “需求挖掘-本土创作-社区反哺-资源联动” 的闭环,最终将舞蹈转化为传承文化、促进代际交流的载体,实现老人个体价值与社区文化生态的双向激活。

技巧解读

增能理论下的“银龄赋能”实践

这次服务,社工用增能理论为老人们搭建了一个全方位的赋能体系。个人层面,社工以 “优势视角” 挖掘老人潜能,像张大爷的生活经历被转化为舞蹈学习契机,助其重获自我价值;人际关系层面,“小组互助契约” 让老人相互监督动作,成功构建支持网络,活动后小组成员日常交流频次提升3倍;社会环境层面,社工推动舞蹈队与社区居委会对接,争取到固定活动场地,使 “老年友好” 从理念变为现实场景。此外,社工在不同阶段切换多元角色,筹备期担任资源链接者协调师资与经费,实施期既是引导小组破冰的引导者,也是鼓励畏难老人的情感支持者,闭幕后化身组织培育者协助舞蹈队规范发展,彰显专业服务的系统性。

结案陈词

双向赋能,让夕阳更灿烂

老年人并非需要被照顾的 “弱势群体”,而是携带着丰富生命经验与文化记忆的 “智慧载体”。社工的角色,正是为他们搭建 “被看见” 的舞台,让每一个 “夕阳” 的光芒,都能汇聚成照亮社区文明的璀璨星河。这或许就是 “关爱夕阳红” 最深刻的实践意义 —— 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让生命在相互看见中实现双向赋能。


作者:

门头沟社会组织联合会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