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6月27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举行2025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全体校领导,各人才培养单位、职能部处及教辅单位负责人出席典礼。2025届毕业生与亲友、师长共同见证重要时刻,开启人生新篇章。典礼上,党委副书记、院长计金标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饱含对毕业生的殷殷嘱托和母校的深情。本网现全文发布,以飨读者。
坚信语言的力量
做与时代同频的二外人
——在2025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党委副书记、院长 计金标
尊敬的老师们、家长朋友们,亲爱的2025届毕业生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共同见证1753名本科生、760名研究生,其中包括来自33个国家的63名国际学生,从这里奔赴山海,开启人生新旅程。
首先,我代表学校,向所有圆满完成学业的同学们送上毕业的祝福,向一直以来关爱你们成长的亲友表达衷心感谢,向辛勤培育你们的老师和给予你们关注支持的社会各界朋友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回望来路、白驹过隙。四年前,为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学校首创大型音乐舞台剧《看海棠花开》,想要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诠释二外人以“初心”铸魂育人的使命。而你们也成为了《看海棠花开》迎来的第一批二外学子,你们是承载着学校厚重的办学历史,并且深深印刻着二外海棠花的基因底色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在你们身上,我看到了二外人心怀天下的实干与奉献。你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却并没有因为生活的安逸而丧失在实干中磨炼的锐气。就在典礼开始前,我一一浏览了毕业名册上你们的名字,欣慰地看到,你们中有许多人先后服务北京冬奥会、亚运会,深度参与中非合作论坛、巴黎奥运会实习等,助力学校成为新时代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新引擎”。
在你们身上,我也看到了二外人心怀家国的情怀与担当。你们中有些人在毕业之际,以报效家国为己任,毅然选择到雪域高原、在边疆基层书写青春担当。英语学院杜心远等12名同学即将投身西部计划,用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在你们身上,我还看到了二外人立志图强的奋进与自律。过去四年有1615人次获得梧桐奖章,15人次获得校长奖章。区域国别学院朱丹作为全国唯一的本科生入选首届全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全球治理专项班;旅游科学学院徐宗祺在SSCI期刊发表专业论文,即将前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读博深造。同学们从课堂到田野,从学术前沿到人文交流一线,不舍昼夜,潜心问道,大胆求索,诠释了二外青年应有的昂扬与风采。
此时此刻,凝望着台下身穿学位服你们的身影,作别二外、走出校门,已是朝夕之间。去年十月,学校举行建校60周年校庆,主题是“甲子同辉 人文共融”,蕴含着继往开来,奋力书写“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新篇章的深刻寓意。
今天,你们即将作为60周年校庆后出发的第一批校友。作为校长,临别之前,我想围绕“坚信语言的力量,做与时代同频的二外人”这一主题,再多嘱咐几句,希望呵护你们走向更远的地方。
第一,与时代同行,语言依然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战略纽带。
61年前,为服务国家外事需要,在原新华社外文干部学校基础上,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亲自选址、亲自提议创办成立北二外,成为全国第一批本科招生院校。自建校以来,二外一直秉承着总理的拳拳报国之心,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一代又一代的二外人始终奔赴在党和国家需要的最前沿。这种应国家之需、始终关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家国情怀成就了北二外,也深深地烙在每一个二外人的灵魂深处。
今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明对话、科技竞争与战火冲突并存,逆全球化思潮与“文明冲突论”交织,中国需要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理解中国。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对外传播能力,语言的桥梁依然是不可替代的,语言能力的背后,是价值理念的阐释能力、国际规则的话语能力与文化认同的塑造能力,它依然是连接不同文明的战略纽带。希望作为二外人的你们,在与时代同行中,始终怀揣着二外人立志图强、砥砺奋进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努力成长为用语言改变社会、改变世界的二外人。
第二,与时代同行,外语教育与学习需要在积极求变中持续深耕。
荀子在《劝学》中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所谓“见远”,从不是靠天赋“臂长”,而是靠“登高”的积累——对同学们而言,这便是深耕专业的定力。
今天,“机器翻译”“AI写作”等应用场景不断拓展,ChatGPT、DeepSeek掀起新的认知革命,全社会对外语专业,乃至整个文科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大学现行的知识传授方式产生了许多质疑,语言专业对口岗位需求大幅缩减,尤其是当1222万人的“史上最难就业季”遇上AI技术革命,许多学语言的同学表示:“天都塌了!”,有人不禁发出“语言专业究竟会不会被取代”的忧思。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挑战,外语教育和学习是不是真的就能被机器取代?2022年,在教育部发布的重点学科目录中,翻译和外语都依然是国家重点需求学科,这恰恰说明,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外语人才依然会是国家重要的关键人才。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该如何思考数智时代的生存之道、破局之道。要看到深度的跨文化理解是综合的,机器能处理字面翻译,却译不出“明月出天山”的意境、释不出“和而不同”的哲思、道不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温度。当新能源、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竞争新赛道,我们培养出的“外语+”复合型人才,既精语言又擅技术,既懂法律又通商务,正在成为中国故事出海的重要纽带。未来,学校还将为语言生专门开设国际贸易、数字文旅、文化遗产管理等辅修专业和定制学分课程。从本科招生开始,让全校英语和通用外语学生跨专业类辅修比例达到100%,你们的学弟学妹们还将有机会通过学校的人工智能与语言认知实验室,主动参与到人工智能时代新赛道。
所谓“登高而招”,其实就是要告诉我们:唯有在积极求变中持续深耕专业,你才能站在更高的地方,看到更大的世界,自然就会有更多机会和破局的可能。当然,在专业深耕与精进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选择和挑战。如何以扎实的外语技能为基础,成为具备“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外语人才,是大家在变化的世界中不变的追求。希望作为二外人的你们,始终做到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成为投身所爱、精进不辍、在外部压力和竞争激烈的时代屹立不倒的二外人。
第三,与时代同行,二外人应保持自信自律,去追求人格的自由与独立。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对于五四时期个人觉醒的呐喊,这种觉醒,对大家依然弥足珍贵。今天,算法技术所编织的一个个“信息茧房”,不仅会削弱我们的思考能力,还让我们变得更易受到大数据的影响,逐渐与外界真实、多元的信息疏离隔绝。与此同时,网络空间快速更迭的信息也造就热点时而涌现又沉寂,让独立的深度思考愈发困难。
最近,一款来自我们国家的潮玩Labubu正在风靡全球,出现了“一BU难求”的顶流现象。我听说,现场有人一次性“斥巨资”端了整盒。Labubu从小众玩具蝶变全球顶流,冲破了人们的认知茧房。火爆的背后,是中国产业全球化浪潮中,原创IP与品牌运营竞争力的显现。今后,还会有无数个IP“出圈”广受追捧,也还会有无数个热点现象出现。但是,比起追随如潮水般更迭不休的社会热点,我更希望同学们能够透过表象思考本质,保持思想和人格的独立与自由。所谓“独立”,绝非离群索居,而是在信息洪流与多元思潮中保持清醒头脑和自律心态。所谓“自由”,也绝非随心所欲,而是在历经了“人生海海,不过尔尔”的广阔与淡然后,仍然能听到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自主规划人生成长的路径,选择值得为之奋斗的事业与生活。
亲爱的同学们,请你们记住,在这个世界上,最神圣且恒久不变的,除了天上的璀璨星空,永远还有我们内心深处的道德律,你有多自律,就会有多自由。所以,当你们收拾好行囊再出发时,请不要忘记你们今天意气风发的模样,始终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完整的人,努力成为做事求真、做人求善、人生求美的二外人。祝愿亲爱的同学们毕业快乐,愿你们此去,天高海阔,长空万里看山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翔宇东方新闻社出品
来源丨党委学生工作部
图片丨马宪超
编审丨徐满哲
审定丨唐恩思
若需转载 敬请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