钥匙丢了,却找不到配钥匙师傅;鞋开胶了,问了三家鞋店都不接小活;头发长了想理一理,商场的理发店动辄五十元起步……近日,广内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便民工坊”公益服务空间正式启动,“缝缝补补”的老伙计们组成了“匠人团”,轮班为居民解决“生活小烦恼”,开业一个月内,这方充满烟火气的空间已服务百余人次,被邻里贴心地称为“家门口的时光修补站”。
探访
“知道你会来 所以我等”
便民工坊外墙上有宣传标语“知道你会来,所以我一直在等”
广内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位于核桃园东街6号,中心开设有“党建会客厅”“党群夜航”“养老驿站”“企业家学堂”“法律咨询”等多个功能区,如同一座民生服务桥梁,将居民需求与贴心服务紧密相连。然而在城市精细化治理推进过程中,街道工作人员发现,随着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大部分修车摊、缝补铺等便民点位逐渐消失,但居民对“小修小补”的需求却依然存在。
“群众的小事就是我们的大事,街道依托‘访民情、听民意、解民难’的‘访听解’机制,联动‘全时全龄全域’党群阵地体系,将之前利用率不高的一个二楼小屋改造为了‘便民工坊’。”中心工作人员乌日罕介绍说,随后,中心发动社区力量,广泛发掘隐藏在胡同里的“能工巧匠”,让零散便民服务点在工坊深度整合,成立“匠人团”。
运营时,工坊推行“定时、定点、定项”的标准化服务,周一为爱心理发日,周二为钥匙便民日,周三为便民修鞋日,隔周周四为巧手缝补日。“80岁以上老人、新就业群体理发免费,扦裤边只收十块钱。”工作人员说,中心秉持非营利原则,以远低于市场价或无偿的形式,为辖区居民及新就业群体提供各项便民服务。
为了让“便民工坊”被更多居民知晓,中心不仅在线上积极宣传,更扎实推进线下推广。在党群服务中心周边,“我爱广内”“知道你会来,所以我等”“去往温馨的家”等显眼标语搭配可爱的墙体彩绘,总能吸引路过居民驻足并走进中心一探究竟。
如今,“便民工坊”已启动一月有余,服务了百余人。“我们会持续拓展业务范围,寻找更多的能工巧匠加入我们,为基层治理注入柔韧而持久的内生暖流。”工作人员说道。
自广内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便民工坊”公益服务空间正式启动后,陆续有许多身怀“技艺”的热心居民前来报名,其中不乏配钥匙、修鞋、定制新衣、维修小家电的行家里手。广内街道根据居民诉求热度,量身定制“明星摊位”,让师傅们干活安心,“小修小补”深入民心。
特色
站内师傅各有“匠心秘籍”
整套理发家什都是从家里搬来的
摊主 周厚友 摊位名 鸿运当“头”
6月23日上午十点半,正值周一,广内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二层的“便民工坊”迎来了爱心理发日。不大的空间里座无虚席,居民们或坐着等候,或与邻里热络交谈,无一不是冲着理发师傅周厚友精湛的剪发技术而来。
镜前的周厚友正在给顺丰小哥刘宝理发,只见他手持银剪灵活翻飞,动作麻利自如。一边剪着,还一边跟刘宝搭上了话,“这几天忙不忙,还跑核桃园社区吗?”“忙得很!天又热,头发一长,糊在脖子上难受,这不赶紧趁着休息来您这儿打理打理。”
作为最早入驻“便民工坊”的“匠人团”成员,每周一清晨,周厚友都会按值班时间准时“赴约”。有着12年理发经验的他,仅用一个月的服务就攒了不少好口碑。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周厚友还特意从自家理发室搬来了一整套“家伙什”,有理发镜、理发椅、理发剪,还有梳子、推子……“我这个月来了5趟,每次都搬一点,终于搬全了,以后就放这里了,方便随时为居民服务。”周厚友爽朗地说道。
“小周啊,我想把后面头发打薄些,你给瞧瞧怎么剪显年轻?”说话间,西便门内社区的曹阿姨进了门。“阿姨您先坐,一会好好给您设计设计。”周厚友热情招呼道。据曹阿姨讲,他们一家人都是周厚友的常客,“小孙女从4岁开始就在他那剪头发,现在都11岁了。”曹阿姨笑道,“前不久听说他在便民工坊有了‘分店’,我毫不犹豫地追到了这里,小周理发技术精湛、人也好。到工坊后,价格更亲民了,我们这些上了岁数的老人剪头发只要五块钱,听说快递小哥还免费,真是暖到了心坎里。”
其实,周厚友也有自己的理发工作室,加入“便民工坊”后,不得不两头跑,很多人问他:“这活儿又累又不咋挣钱,何苦呢?”周厚友笑着说:“干了十几年理发,街坊邻居们信任我,愿意找我剪头,这份情谊可比钱金贵多了。看着大家满意的笑容,我心里比赚了多少钱都踏实。”
60斤“百宝箱”走哪拎哪
摊主 朱长军 摊位名 “钥”顺家和
“您的新钥匙,一定拿好喽!”周二,配钥匙师傅朱长军出摊了,他一边把崭新的钥匙递给居民,一边叮嘱。作为便民工坊里最健谈的师傅,他总能在家长里短中捕捉到邻里的“小心思”,有时候一句玩笑话,就能引得整间屋子里的人开怀大笑。
随着“便民工坊”公益服务空间启动,朱长军有了个室内办公场所,“居民等着取钥匙的时候不晒了,我们干活儿也舒坦。最重要的是有了街道工作人员的宣传,再也不怕居民找不到我们了。”谈起“便民工坊”带来的变化,朱长军滔滔不绝。
想要配一把好钥匙,除了离不开手艺人的精湛技艺,一套好用的设备也是关键。朱长军拍了拍身旁那只钥匙坯铁盒,足有60斤重的箱子发出沉闷的声响。“瞧,这就是我的‘百宝箱’!”掀开盒盖,上千把形状各异的钥匙坯整齐排列。“离了它们,我这手艺可施展不开。”朱长军说道。
工作台上,两台配钥匙机是朱长军的“左膀右臂”。“右边这台老伙计陪我二十年了,虽说齿轮都有些锈迹,但咬合力还足着呢。左边这台是去年刚添的‘新兵’,现在钥匙款式更新快,从老式铜钥匙到带芯片的智能锁,没它可搞不定。”朱长军感慨地说,“做手艺就得跟着时代走,设备不断迭代,才能配得上如今安全性能越来越高的锁。”
每周二来“便民工坊”时,朱长军都得把“百宝箱”和两台配钥匙机一并带来。“加起来差不多有七八十斤呢,虽说沉了点,但每次来都有街道工作人员搭把手,帮着抬机器、搬箱子,我这老胳膊老腿也省了不少力。”朱长军说,“只要街坊们还需要配钥匙,我就每周准时来这儿‘报到’,守着摊子一直做下去。”
一辈子只把“修鞋”这件事做好
摊主 章礼明 摊位名 “足”下生辉
“只有脚上的鞋子舒服了,路才能走得长远。”这是“便民工坊”修鞋师傅章礼明坚守一辈子的匠人感悟。他用一生时光,把“修鞋”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每逢周三,章礼明都会准时来到“便民工坊”,他是“匠人团”里的新成员。章礼明话不多,偶尔出声也是向客户询问需求,但他的脸上始终挂着亲切的微笑,让人看着心里暖暖的。在章礼明的修鞋机前,摆着一排等待“救治”的鞋子——有大爷穿旧的布鞋、上班族磨底的皮鞋,还有孩童踢破胶边的运动鞋……
“章师傅,我这鞋跟老掉,您给看看?”快要收摊时,李阿姨提着一双鞋来到了工坊,章礼明接过鞋,指尖在脱胶处来回摩挲,“得用慢干胶,粘牢了能再穿两年。”说着,他已用刮片将胶水均匀涂抹在接口处,并用指腹轻轻按压了几下。待胶水固化的间隙,他从帆布包里掏出自制的鞋撑,给变形的鞋楦塑形。
“章师傅这补胶手艺,真能让旧鞋‘起死回生’。”李阿姨看着章礼明娴熟轻柔的手法,忍不住夸赞道。
平日里,章礼明的工作地点在报国寺社区善果胡同,那个摆了三十多年的修鞋摊,早成了胡同里的活地标。一台老式修鞋机,一些皮革、锥子、剪刀、万能胶、刷子等工具,这些被他视若“战友”的工具,撑起了街坊们的“足部安心”。
说到加入“便民工坊匠人团”的契机,章礼明笑道:“半个月前社区工作人员向我介绍了‘便民工坊’项目,我觉得这事有意义,就主动报名了。在善果胡同待了三十多年,也想换换环境,服务新的客户。”
五位绣娘巧手解“特需”
摊主 张美森 摊位名 “针”心“针”意
周四,“便民工坊”迎来“巧手缝补日”。在靠窗的位置上,阳光透过玻璃洒在缝纫机上,74岁的张美森正全神贯注地为居民改衣,脚下的缝纫机被踩得“哒哒”作响。她手中拿着一件卡其色衬衫,一边展示一边说道:“这件衬衫的下摆是弧形的,现在客户想改成平的。”对于有着几十年缝纫经验的张美森来说,这活儿虽不在话下,可老式缝纫机需要一脚一脚地踩着,来回地穿针引线,也得耗费整整一个上午的工夫。
正忙活着,康乐里小区的王阿姨拎着一条裤子进来了,“张姐,忙完了给我这裤子裁个边吧。”“得嘞!您放着就行,我马上看。”张美森赶忙答道。
“我们为大家伙裁衣十年啦!”张美森谈及做裁缝的经历,眼角眉梢满是自豪。与其他单枪匹马的老师傅不同,“针心针意”摊位由西便门东里社区“特需服务队”缝纫小组的五位“绣娘”共同组成。在来到“便民工坊”前,这支队伍已在西便门东里社区干了十年。
“我们都不算专业绣娘,就是一群爱捣鼓针线活儿的老街坊。”张美森坦言,“特需服务队”组建的初心是为了与社区高龄老人进行一对一帮扶,可在服务过程中,她们发现居民对衣服裁剪的需求格外旺盛,便跟大家伙一起翻出压箱底的缝纫机、针线盒,重新拾起了年轻时的手艺。“我们采用轮班制,谁家里临时有事,或是身体不适,其他人随时顶上,来到便民工坊也是如此。”张美森笑着说。
从最初的手法生疏,到如今已能轻松应对长短裤脚改制、旧衣翻新等各类改衣需求,“针心针意”的五位“绣娘”凭借着好手艺逐渐从西便门东里社区一隅拓展到了整个广内街道。“退休后还能发挥余热,帮街坊们解决生活小难题,我们都感到很幸福。”张美森笑盈盈地说。
记者张怡飒文 姜灏摄
短评
“小修小补”里藏着城市治理智慧
广内街道“便民工坊”的探索,以解决群众身边“小烦恼”为切口,悄然推动党群阵地从“建好”物理空间向“用好”功能价值转变,让服务场所升级为承载人情味、充满烟火气的温馨家园。它不仅高效化解居民日常小烦恼,更拉近了居民与党群阵地的心理距离,已然成为升腾城市治理温度的暖心窗口。
“便民工坊”的实践根植于居民最真实、最细微的需求,通过因地制宜创新服务供给方式,为“小修小补”在现代城市治理的宏大图景中找到了焕发持久生命力的有效路径。它既是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绣花功夫”的有益探索,更是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生动诠释,贡献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广内智慧”。
当缝纫机在工坊里重新响起“哒哒”声,当居民看着新发型绽放笑容,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场景,正书写着城市治理中“面子”与“里子”兼具的智慧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