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插上了想象和创新的翅膀,对于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可运用数字技术将其进行再现、复原、转化,使其变成为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加以管理、传播和利用。数字资源建设是开展文化遗产数字化服务的基础,中国的公共文化机构当前需重点解决在数字资源整合基础上的数字空间构建,以及在数字空间中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的传播、活化、利用问题,这将成为促使其在未来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一种驱动力。
一、 从数字时代的数字资源整合走向数智时代的数字空间构建
数字资源整合即通过建构和序化的过程,对数字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把数字资源对象汇聚和集成到一起,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有机整体。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早期,公共文化机构注重全面采集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将其按分类和主题加以整理,形成聚合的资源。由于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数量庞大、类型复杂、存储分散、内容割裂、交叉重复、知识关联度低,对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整合的需求由此产生,公共文化机构的数字资源整合实践成就显著,从过去的跨数据库、跨网络发展到跨文化机构甚至跨国别的整合,目标是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文化遗产资源的利用。代表性的成果如欧盟主导的跨国协作建设的欧洲数字图书馆Europeana,整合了3000多个机构超过5800万件欧洲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美国数字公共图书馆DPLA整合了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以及其他文化机构超过5200万条记录;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整合了国家图书馆馆内、馆外以及海外征集的约10万部(件)的古籍资源;除上述国家级平台之外,还有专题性的平台数字资源整合如上海图书馆“红色之声”音频库,地方区域性平台数字资源整合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岭南文化资源库”等等。
数字空间构建即通过数字技术、光电技术和智能技术构建虚拟空间或者虚实结合的空间,以数字平台的形式或以计算机模拟现实环境而产生的类似于真实空间体验的非物质化或半物质化的空间环境形式,将各种类型、各种来源的数字化文化遗产资源整合在一起,为使用者提供交互、学习、沟通、创造的沉浸式、体验式的空间环境。数智时代数字技术与智能技术高度融合,文化消费需求模式也不断发生变化,一个显著的表现是:用户获取文化资源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动“利用”,而是边获取、边利用、边吸收、边创造、边分享。因此,在国家推进新的文化业态发展、促进文化消费的战略要求下,公共文化机构开展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不能满足于数字时代的资源整合服务模式,而是要进一步构建面向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数字空间。利用数字空间的服务特色将多类型、多来源的文化遗产资源整合在一起,运用新媒体和科技手段创造沉浸式、体验式的空间环境,满足大众特别是新生代对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开展交互、学习、沟通、创造的多种需求。
二、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建设与服务的数智化转型
目前我国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的服务模式大多还是以资源为中心(指以文化遗产的资源类型为中心)或以文化机构为中心(指以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机构为中心)的服务,尚未打破资源类型或机构的割裂,未能从本质上突破固有的物理空间和管理模式的局限。在虚拟的数字空间中,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的存在不仅仅是科学合理的分类整理和关联化、可视化的知识图谱,也不仅仅是跨越数据库或机构屏障的数字资源的集成和利用,数智时代的公众更需要借助资源和技术对数字空间的重构和塑造,在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共存互动的空间里,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开展学习、交互、共享和创新。因此,公众的需求已经由对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单一形式的需求进化到对交互式数字环境的需求,除了资源自身,还有围绕资源的全景式、沉浸式、参与式的文化历史的呈现和感知,还有公众参与进去的互联、互动和共创。公共文化机构的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需要实现数智化转型,在数字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开展数字空间构建,以便让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服务从“机构服务”走向“连接服务”。
三、文化遗产数字空间构建的实践分析
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数字空间构建实践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以下实践可以一窥他们对数字空间构建的探索:
古籍活化游戏数字空间构建:VR古籍活化项目《古籍寻游记》,是一个推动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发展、让中华优秀古籍作品“活起来”的探索项目。项目通过实景体验游戏,将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游戏空间的互动沉浸体验形式相结合,用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即殷墟甲骨、明清档案、居延汉简、敦煌遗书作为主题,完美体现了从古老的文字文献中构建多元化、立体化、交互式、情景式、参与式、沉浸式文化遗产数字空间的创新实践。数字空间不仅仅连接了古代知识与现代文明,也连接了平面记录的文字与立体声像的现实,让湮灭在时间中的古老文化走入大众的生活。
遗存记忆重现数字空间构建:国家典籍博物馆2015年和2023年举办的“甲骨文记忆”展,讲述甲骨文出土考古发掘、甲骨的契刻和甲骨文构造、殷商王朝的社会风貌和甲骨占卜程序以及百年来历代学者探索甲骨文奥秘的孜孜追求。展览引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构建数字空间,既能很好解决空间限制、无法让用户近距离接触古籍藏品、资源展现和资源整合形式单一等问题,又能完整实现实体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展示、教育、研究等功能,从而营造文化氛围、促进文化消费,提供给用户一个多元化、智能化文化生态环境,让用户体验和感知更为深刻。
虚实融合体验数字空间构建:北京城市图书馆的“元宇宙体验馆”是公众的炫酷打卡圣地,其用数字孪生技术将实体场馆复制到云端,构建了虚拟与现实融合的数字空间,读者在这个空间中,可以设定自己的数字形象,搭建自己设计的书房,建立自己喜欢的阅读环境,与数字空间中的人物“鲁迅”“图图”交流互动;在线上交流互动的同时还可以体验线下图书馆的展览和活动。该数字空间将线下场景线上化、线上场景线下化,以线上线下融合的形式构建混合式的数字空间,通过沉浸式场景,开展以读者为中心的多元化的服务,是图书馆使用最新科技实现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双向连接典型案例。
此外,还有国家典藏博物馆针对《永乐大典》的“典籍保护历程数字空间构建”,以福尔摩斯探案为核心主题的“文学经典主题数字空间构建”,以紫禁城文物资源服务生态建设为核心的故宫博物院的“多元要素融合数字空间构建”,以北京地区特色文化资源专藏为基础建设的首都图书馆“城市特色文化数字空间构建”等等众多精彩纷呈实践探索。
四、结语
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整合重点解决促进数字资源本身的利用问题,而文化遗产数字空间构建重点解决数字生态环境的生成问题,在这个开放、共享、互动、协作的数字空间生态环境中,文化遗产数字资源能充分实现其多维度的利用价值,助力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创新。
数字空间是未来能够将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完美融合的空间,是国家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构成,是助力文化数据发掘、文化信息传播、文化知识学习、文化能力提升的空间。走向数字空间构建是数智时代公共文化机构文化遗产资源建设与服务发展新趋势。
(注: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文化遗产智慧数据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21&ZD335)”首席专家。内容摘选自周晓英、张秀梅、牛力等论文“从数字资源整合到数字空间构建——图书馆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的新趋势。中国图书馆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