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岸青少年探秘太庙,领略中轴线文化魅力
2025-06-30 17:2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在北京

有一条南北方向的轴线

它犹如北京城的脊梁

承载着这座古都

数百年的沧桑变迁与深厚底蕴

它是文化的轴线 也是生态的轴线

从空间布局到建筑营造

再到轴线上的绿化植被

无不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称赞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

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左家庄街道市民活动中心(党群活动中心)

左家庄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于今年年初围绕“宜学左岸”

开启了中轴线Citywalk之旅

通过带领辖区青少年

探寻中轴线文化和体验非遗传统技艺

激发学生们作为新时代青少年的

文化传承与保护意识

深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让辖区广大青少年能够成为

传统文化的持续学习者

薪火传承者和坚定保护者

2024年7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9项世界遗产。

太庙:解码北京中轴线的

皇家祭祀文化基因

近日,新一期的非遗北京中轴线主题活动正式开启,此次活动目的地为坐落于中轴线畔的重要节点 —— 太庙,左岸少年们用脚步丈量中轴线的历史脉络,用双眼见证千年古都的文化印记,开启了一场沉浸式文化探寻之旅。

活动当日,阳光轻柔地洒在太庙上,为其镀上一层金色光辉。左岸的少年们和家长们一早便齐聚于此。活动中心工作人员化身讲解员,生动地为大家讲解中轴线与太庙的历史文化知识。孩子们时而抬头仰望殿宇的飞檐斗拱,时而触摸古老的墙壁,感受岁月的痕迹 。家长们也听得津津有味,不时与孩子们交流着自己的见解,现场氛围温馨而热烈 。

太庙位于故宫东南,与社稷坛以北京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这一布局方式体现了《考工记》所载“左祖右社”的理想都城规划范式,强调了礼仪传统于都城规划的重要性,强化了富于秩序性的城市景观。太庙建筑群坐北朝南,院落呈规整的长方形,由内垣墙和外垣墙围合成两重环套式院落。主要祭祀建筑均位于内垣,居中对称分布。外垣东南设牺牲所。外垣种有古柏,现存714棵,氛围肃穆。

太庙作为明清两代皇家祖庙,是中国祖先崇拜文化传统的物质载体,是重要的国家礼制建筑,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祖先祭祀建筑群。太庙享殿为明代遗构,采用明清官式建筑的最高形制,规模空前,用料考究,代表了明清皇家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

太庙的核心祭祀建筑分布于内垣区域内,自南向北依次为琉璃门、金水桥、戟门、太庙享殿、寝殿和祧庙。东西配殿、井亭、神厨、神库则对称布置于两侧。坐落于三层须弥座台基之上的享殿尤其雄伟宏大。

太庙作为明清两代皇家祭祀祖先的场所,不仅体现出“以孝治天下”的文化传统,更象征着王朝统治权在家族内传递的合法性,成为明清时期中国最高等级宗庙祭祀建筑。太庙三座核心建筑的建设与宗庙制度息息相关,享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东侧配殿用于供奉有功皇族牌位,西侧配殿供奉功臣牌位;寝殿是平日安放祖先牌位的地方;祧庙则是供奉皇帝远祖牌位的场所。

享殿

寝殿

祧庙

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建时内垣建有享殿与寝殿。明弘治四年(1491年)在寝殿以北建祧庙。而后由于明嘉靖时期国家祭祀制度改变,太庙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在内垣东西两侧新建昭穆群庙及太宗世室,而后因雷火焚毁,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重建,恢复原“同堂异室”制。清代沿用明代太庙规划格局。1925年后,太庙由故宫博物院管理。20世纪50年代以后,太庙作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对社会开放,面向公众举办游园、演出、培训、展览等文化活动并使用至今。

通过此次研学

左岸少年们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

深化了对北京中轴线的理解与认识

未来

左岸将继续秉持初心

策划更多精彩活动

带领大家解锁更多中轴线上的历史密码

以实际行动响应

“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中轴线,

守护北京中轴线,

传承和发展北京中轴线,

一起做新时代的

中华文化传承者与建设者”的倡议

以左岸少年之热忱

点燃文化传承之火种

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作者:

朝阳区左家庄街道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