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年,戏曲舞台空前繁荣,涌现出一批剧作家及其优秀剧本。作为文化中心的北京城,更是剧种荟萃、异彩纷呈,南昆、北弋、东柳、西梆,还有秧歌、太平鼓、十不闲、蹦蹦戏、高跷、相声等等。既有阳春白雪,更有下里巴人。
从康熙年间开始,清朝统治者开始对戏剧舞台进行干预。康熙十年,清廷颁布政令禁止京城内演唱秧歌,不许秧歌艺人逗留京城。康熙十三年,清廷颁诏,禁止刊卖淫词艳曲,禁止良家子弟演戏。康熙四十八年,敕各地官员,严禁地方的“千百成群、男女混杂”的群体性娱乐活动,严禁印刷出版淫词小说。还有,北京内城不许开设戏馆的禁令,也是康熙年间颁布的。
雍正是一个缺少文艺细胞、缺少浪漫情怀的皇帝,史书说他“罕御声色”。他下令禁止八旗官员出入歌场戏馆。到了乾隆二十八年,“前门外戏园酒馆倍多于前,八旗当差人等前往游戏者亦复不少”,清廷重申禁令,命步军统领衙门负责稽查,“遇有此等违禁之人,一经拿获,官员参处,兵丁责革”。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一个叫德泰的员外郎(相当于司局级),因为进戏园子看戏被“杖一百”、革职。因为不许官员进戏园子,官员要听戏,只好办堂会,更有权势者,自己家中养戏班子。《红楼梦》里的贾府,就养着一帮女伶。
雍正皇帝还颁布了不许在办丧事中演戏、不许晚上演戏的禁令。这些禁令,主要是出于杜绝奢靡和维护治安风化考虑的。雍正年间,还通过立法的形式,对戏曲的题材进行了规定和限制:“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贤神像”。违此条例者,有罪伶人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同杖一百。(《大清律辑注·卷二十六》)此令一出,孔圣人,关夫子,都不能再出现在戏剧舞台上了。
大规模审查整治戏剧是在乾隆年间。乾隆二十年,朝廷在扬州设立升平局,负责审查元明以来剧作者及其剧本。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皇帝委派两淮盐政伊龄阿、苏州织造全德二人,查勘苏、扬二州的剧本,凡是反映明季清初、南宋与金朝故事的,“如有关涉本朝字句”、与史实不符、“应删改抽撤者”,和带有“违碍字句”的图书一并“粘签解京呈览”,交给皇帝亲自定夺,“所阅传奇(剧本)不下七百余种”。不久,查勘剧本的范围扩大到江广闽浙川陕云贵等省。江西巡抚查获的《全家福》《乾坤鞘》《红门寺》被下令销毁。其中《红门寺》被禁的原因是涉及了本朝故事。这场清查,《金雀记》《鸣凤记》等三十多部剧本被“粘签进呈”,有的被禁毁,有的被删改。
查勘删改剧本,当然是出于政治考虑。禁止秦腔在京演唱,则是为了反对淫秽色情。名伶魏长生,便是当时最受打击的秦腔艺人。乾隆四十四年,四川秦腔艺人魏长生进京,以《滚楼》一戏轰动京城,“观者日至千余”“举国若狂”“六大班为之减色”。 魏长生还有他的徒弟陈银官演出的《烤火》(今已失传),当时被指为“科诨诲淫”“冶艳成风”而禁演。乾隆五十年,北京外城的戏园不许再演秦腔,秦腔艺人必须改唱昆、弋,否则将由步军统领衙门“查拏惩治,递解回籍”。魏长生被迫离京。当时掌管步军统领衙门的,正是权臣和珅。
乾隆皇帝爱听昆曲、弋阳腔,不喜欢秦腔、梆子、乱弹,认为后者属于“淫靡”之音。更主要的还是内容,“其所扮演者,非狭邪媟亵,即怪诞悖乱之事”,事关风俗人心,“不可不严行禁止”。后来,由于慈禧太后的偏爱,乱弹、皮黄在同光年间重新兴起,形成了后来的京剧。不过,那时的演出的剧本,大都是御用文人由昆弋剧本改编的,属于“新瓶装旧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