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白玉雕像后,矗立青花岗石纪念碑
李大钊烈士陵园8块金底黑字的特殊方砖,概括了李大钊的一生
樟木书箱是李大钊工作的“陪伴者”,也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见证者
《狱中自述》全篇约两千七百字
陈列室的手绘浮雕墙
墓碑为艾叶青石质,长1.3米、宽0.46米、厚0.16米
李大钊烈士陵园
陈列室里,以图片、展品、原文引用、视频等为主要形式进行展示
陈列室展出了272张图片、89件(组)展品
李大钊烈士革命事迹陈列室
2200余字的《李大钊烈士碑文》
行至香山下,肃穆敬英雄。北京香山脚下的万安公墓中长眠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先生。
“七一”前夕,记者走进李大钊烈士陵园,怀着崇敬与庄严之情,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奋进力量。
汉白玉雕像和纪念碑
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永载史册
走进陵园,迎面即可仰见李大钊汉白玉全身雕像,在苍松翠柏中巍然屹立。先生一袭长衫,昂首挺胸,背负双手,儒雅质朴,双眸凝望,和蔼中透着百折不回的刚毅。
李大钊烈士陵园占地2200平方米,于1983年10月29日落成并对外开放。汉白玉雕像全高2.3米,在雕像身后,矗立着一块宽4米、高2米的青花岗石纪念碑,正面镌刻着邓小平同志1983年4月1日的亲笔题词:“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烈士永垂不朽”。在纪念碑的前面,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是李大钊和夫人赵纫兰之墓。
李大钊开创的伟大事业和留下的思想遗产永远不可磨灭,他的坚贞不渝,也值得我们后辈学习。穿越时空回望,是什么样的经历让李大钊挺身而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呢?“纪念碑后面的碑文可以给出答案,2200余字的《李大钊烈士碑文》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史实,将其短暂一生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折紧扣,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这个碑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一篇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发表的烈士生平传略。可见,李大钊先生的影响力。”李大钊烈士陵园讲解班班长梁军说道。
除碑文外,陵园地面的铜板上也有很多时间节点和地名,每个时间节点都记录着李大钊先生的重要生平事迹。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1907年,赴天津投考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赴日本留学;1916年,在上海参加反袁世凯的斗争;1918年出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并主持《新青年》编辑工作,由此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1924年1月,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1924年6月前往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1927年4月28日在北京牺牲。
樟木书箱
李大钊革命工作的“陪伴者”
走进陈列室,迎面是一面顶天立地的手绘浮雕墙和一副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中间是李大钊头像,背景是起伏的山峦,两侧还有几幅画。“对联是李大钊27岁时写下,两侧的5个画面,高度概括了李大钊人生的重要阶段,包括为《新青年》撰稿、发表《庶民的胜利》演讲、参与五四运动、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京汉铁路大罢工等。在这间陈列室里,以图片、展品、原文引用、视频等为主要形式,展出了272张图片、89件(组)展品,还设置了5组多媒体互动展项,2组制景。”李大钊烈士陵园讲解员郭亚敏介绍道。
在众多展品中,有一对特殊的展品,它们不仅是李大钊先生工作的“陪伴者”,同时还是他促成国共合作的历史见证者,它们就是“樟木书箱”。1924年李大钊先生到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大”期间购买,是促成国共合作的历史见证。这对书箱为樟木原色,木质纹理清晰,形状和大小基本相同,书箱长51厘米,宽42厘米,高31厘米,箱盖四角有青铜镶嵌,两侧有提拉的扶手,便于托运。樟木能防蛀虫,李大钊总是喜欢把珍贵的书籍和文献资料收藏在樟木书箱内。
“1927年4月,先生不幸被捕。在狱中自述中写道,‘钊夙研史学,平生搜集东西书籍颇不少,如已没收,尚希保存,以利文化。’但是,凶残的敌人不顾李大钊的遗愿,将他保存在书箱里的书籍付之一炬。先生牺牲后,夫人赵纫兰把他的遗物视为珍宝,将这对书箱带回故乡乐亭。”郭亚敏介绍道。
多年间,樟木书箱伴随着李大钊先生读书求真知,务实求真理,樟木书箱香气经年不散,100年后的今天,这份“香气”历久弥新。
《狱中自述》
尽显初心坚定炽烈
“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孤松独秀如椽笔,日月双星照古今。”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盛传的一首嵌名诗,诗中的“北李”就是李大钊。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在北方广大地区领导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党的组织。不幸的是,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捕入狱,留下了一篇《狱中自述》,在《狱中自述》中,李大钊先生回顾了自己革命的一生,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坚定地宣传了反帝国主义,改造中国的革命主张。而写《狱中自述》的纸笔原本是军阀拿给李大钊,让他自己交代“罪行”的。其中有一句话是“惟望当局对于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株连”,也是李大钊先生在有意保护其他被捕的同志。
“李大钊先生有策略地进行斗争,竭力保护同时被捕的其他同志。他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存有希望换同仁们一条生路的愿望。《狱中自述》全篇两千七百字,在这篇三易其稿的绝笔中,李大钊一个字都没有提到共产党,在狱中22天,没有透露半点组织的秘密,他所供述的几乎都是当时已公开的信息。”郭亚敏说道。
“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篇《狱中自述》字字珠玑,激情满怀地回顾了先生的一生,表达了矢志不渝的革命志向和改造中国的革命主张,却没有挽救自己的生命。1927年4月6日被捕入狱,4月28日,李大钊先生穿着满是褶皱的灰布长棉袍,毫不畏惧地走向了绞刑架,英勇就义,时年38岁。《狱中自述》也成为了李大钊先生的绝笔。
《狱中自述》的字体苍劲有力,书写一丝不苟,字里行间洋溢着赤诚的救国理想,透过这些字,仿佛可以看到李大钊心中的信仰坚定而炽烈,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就义当天,李大钊先生剃去了头发,额头宽阔、双眉浓黑、目光淡定、泰然自若,宛如平日。
深埋地下的墓碑
50年后才重见天日
李大钊牺牲后,由于反动军阀的干涉迫害,他的灵柩六年后,也就是1933年才得以安葬在万安公墓,并为其镌刻了墓碑,举行了公葬李大钊活动。墓碑为艾叶青石质,长1.3米、宽0.46米、厚0.16米。碑额刻有一个红五角星,五角星内刻镰刀锤头,下书“中华革命领袖李大钊同志之墓”。背面是300字左右的红色碑文,落款为北平市民革命各团体,高度评价李大钊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最忠实、最坚决的信徒,是无产阶级战士最有力、最好的榜样。
可是,这块墓碑并没有公开面世,而是多年后才被发现。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当时为了避免反动分子毁坏,这块墓碑与李大钊棺木一同埋于地下,直到50年后,1983年修建李大钊烈士陵园,为李大钊烈士夫妇墓穴移陵安葬时候才重见天日,是重要的革命历史文物。
38岁韶华,他用引来的火种,点燃了引路的灯;他开拓前路,指引方向;他为了信仰信念,矢志不渝。中国革命的“播火者”,用生命践行了自己“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的革命誓言。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表达对革命先烈的追思和缅怀
从“五四”呐喊划破长空,到绞刑架上从容就义,一袭长袍,两撇黑须,漫漫长夜,李大钊高擎火炬,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火种,引领着百年求索,指引着一个民族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引领中华民族走入开天辟地的新时代。而如今的李大钊烈士陵园始终发挥着深切缅怀革命先烈、追思励志传承的红色阵地作用。
自设立烈士纪念日以来,每年都会在李大钊烈士陵园举办烈士公祭仪式,缅怀革命先烈;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陵园也承担着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社会大课堂教学实验、红色文化传播等综合功能。在万安公墓文化馆内,还安放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等为纪念李大钊先生的十八块题词碑刻,充分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无限追思和缅怀。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一百多年前,青年李大钊发出的青春壮志,振聋发聩,至今仍在中华大地上回荡。“索我理想之中华”每一个时代的青年都被赋予了不同的历史使命,但担当是永恒不变的底色。
回望百年党史,千千万万共产党人为了理想信念不惜抛头颅、洒鲜血,李大钊革命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生命价值璀璨永恒,他的伟大牺牲精神永不磨灭,他的功勋永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史册。
追寻革命足迹,传承红色基因。如果您有机会来到海淀来到香山,也请您在李大钊烈士陵园驻足,在这里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奋进力量。(记者 李洪亚/文 高子旗 董碧渊/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