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新址落成记
2025-07-02 16:3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新址坐落于雅典南部海岸的埃利尼科地区,这里是希腊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作为昔日雅典国际机场的所在地,该区域自1938年起用于军用航空,20世纪50年代逐步转为民用,直至2001年机场关闭,其职能由新建的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国际机场接替。随着历史使命的落幕,这片占地620公顷的广袤土地被纳入国家城市复兴战略,正在实施希腊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再开发工程——埃利尼科大都会项目。

该项目由希腊知名的房地产开发商LAMDA Development主导,计划将原机场区域打造成一个集生态公园、高端住宅、滨海休闲、商业办公、文化创新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城市空间。根据规划,这里将诞生一座“欧洲最大的城市海滨公园”,面积约达200公顷,绿化与步道系统以地中海原生植被为主,面向公众免费开放,承载着雅典“绿色转型”的愿景。

与此同时,多个文化与科技项目同步推进,包括现代化展馆、数字创新中心、滨海高端酒店集群与大型商业综合体,致力于将埃利尼科打造为雅典的新地标、新引擎。高200米的“里维埃拉塔”(Riviera Tower)住宅大厦已于2023年开工建设,未来将成为希腊的第一座摩天大楼。

在这一充满活力的城市更新背景下,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的新址落户埃利尼科地区,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从昔日航空门户到今日文明对话平台,这一地区完成了从“交通中枢”到“文化中枢”的空间跃迁。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的设立不仅丰富了当地文化设施生态,也成为中希两国人文交流合作不断深化的又一体现。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推动古典文明研究“走出去”的战略支点,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未来将在学术合作、文化展示、教育培训等多领域开展活动,助力打造文明互鉴的全球样本。

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新址占地2604.8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560平方米,空间开阔,布局井然。院内一片宽阔草坪在晨光下铺展,绿意盎然,与白色立面交相辉映,既营造出通透雅致的环境,也为学术活动、文化展示与公共交流提供了充足而灵动的场域。漫步其间,草坪与建筑仿佛共同构筑了一座静谧而开放的思想花园。

原房主依莉妮·阿塔纳西亚朵女士,来自希腊传媒界最具影响力的家族之一——阿塔纳斯亚迪斯家族。这个家族曾于20世纪先后控制希腊《海运报》《晚报》两份报纸,《海运报》的前身是帕诺斯·阿塔纳斯亚迪斯(原房主伯父)于1924年在比雷埃夫斯创办的《比雷埃夫斯航海与商运公报》,二战后更名为《海运报》,逐步发展为希腊发行量最大的财经媒体。帕诺斯的弟弟乔治·阿塔纳斯亚迪斯(原房主父亲)长期担任《海运报》主席,是希腊前总统康斯坦丁诺斯·卡拉曼利斯的密友与重要政治伙伴,曾创立希腊足球博彩机构、担任希腊奥委会主席,并通过其掌控的《晚报》为流亡巴黎的卡拉曼利斯发声。

1983年后,家族的第二代——原房主及其姐妹——逐步接管了《海运报》。1996年,《海运报》官网正式上线。2000年,《海运报》正式在雅典证券交易所上市。然而,2009年主权债务危机导致财务困境加剧,最终在2021年失去控制权。这一延续近百年的家族报业帝国,最终由船东梅利萨尼迪斯家族接手。

如今,随着阿塔纳斯亚迪斯家族旧居迎来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的入驻,这片承载着媒体荣光与时代风云的土地,即将翻开新的篇章。从财经报业中枢到中西文明对话平台,空间的转换不仅映照着时代的流转,也昭示着文化交流所蕴含的恒久力量。

“开启东西文明互鉴之门”主题展览及图书展通过时间长卷、3D打印文物、图文展板、重点书籍推介等多种形式,呈现中华文明与古希腊文明在历史进程中的深层互动与价值共鸣,彰显出“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时代意义。

图片文物展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时间轴为经,勾勒出中华文明与古希腊文明各自的发展脉络。展览从距今五千余年的中华文明起源讲起,延展至公元9世纪的大唐盛世,并与古希腊自基克拉泽斯文化至拜占庭时期的历史进程并置呈现,构成一幅东西文明并行而共鸣的历史图景。在图文与展板交织中,观者得以沉浸式体悟“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深刻意涵。

第二部分则将目光聚焦于殷墟妇好墓,展出10件青铜器与16件玉器的3D打印复制品,并辅以翔实的图像与考古解读。这座与迈锡尼文明时代相当的墓葬,被视为中希文明考古对话的典型案例,其精致器物所折射出的精神世界与社会结构,在古老文明的对比中映射出鲜明而互通的文化线索。

第三部分展示的是三星堆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作为中央商王朝影响下的区域文明代表,三星堆以其非凡的创造力与地域特色,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特征。展区配有8件3D打印文物及图文展板,青铜神面、立人像等标志性器物静静伫立,在无声中诉说着早期文明的光辉与奥秘,也为思考东西方文化可能的交汇路径提供了新的实证与灵感。

专题图书展部分,展出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第四卷,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著的《(新编)中国通史纲要》英文版、《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英文版,以及中国古典学典籍、中外文古典学研究成果、历史理论等相关图书200余册,为观众提供更深入的阅读材料与思考路径。

建筑一隅,原房主留下的私人图书馆静静矗立,犹如一座被时光雕琢的文化密室。馆藏图书达1800余册,涵盖历史、文学、医学等多个领域,书籍语言包括希腊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书香氤氲。角落中,还静置着几件从沉船中打捞上来的陶罐,素朴古雅,为这间书室增添了几分地中海文明的原始气息。书页翻动间,历史与文明悄然对话,这座图书馆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宝库,更是一方沉静厚重的精神场域。

藏书中不乏珍本古籍:1818年出版的法文版《普鲁塔克全集》,书脊印有《晚报》标志,铭刻着家族与媒体时代的深刻渊源;大量希腊政府公报最早可追溯至1833年,为研究希腊近现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极具学术与史料价值。尤为引人注目的是1958年出版的九卷本《希腊语言大辞典》,曾获雅典科学院图书奖,囊括从荷马时期至20世纪中叶的希腊语词汇,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典藏。

角落中,还静置着几件从沉船中打捞上来的陶罐,素朴古雅,为这间书室增添了几分地中海文明的原始气息。书页翻动间,历史与文明悄然对话,这座图书馆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宝库,更是一方沉静厚重的精神场域。

内部空间宽敞明亮,设有大型学术大厅及会议室,墙上悬挂着多幅人物与风景等题材的油画和蚀刻版画,或描绘静谧的自然景致,或刻画表情生动的人物肖像,色调温润、格调高雅,与室内古典庄重的装饰风格相得益彰。这些艺术作品不仅营造出浓厚的人文氛围,也赋予空间以沉静而深远的美感,为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承办各类学术会议和文化活动提供了理想的交流与展示平台。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网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