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大会开幕!发布80部网络视听精品项目
2025-07-02 22:3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今天,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在副中心开幕。大会发布了2025“北京大视听”网络视听精品项目、2024北京微短剧报告等多项网络视听领域重点内容,邀请高校、文化创作者、青年演员及相关企业等代表进行了12场高峰研讨,共话产业发展。

图片

80部力作领衔

“北京大视听”网络视听精品项目

图片

大会上,市广电局发布了2025“北京大视听”网络视听精品项目,分为六大篇章,集结80部精品力作,涵盖了网络剧、网络电影、微短剧、网络综艺等七大网络视听艺术类型。

其中,“传薪火长赓”篇章以热血叙事开掘革命历史纵深;“见文明长河”篇章力求讲述时代之变、中国之进;“品烟火长情”篇章以平凡奋斗传递温暖治愈力量;“赴山水长卷”篇章以文旅融合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执正义长锋”篇章叩击时代关切命题;“赏多元长韵”篇章则以丰富类型构筑文艺精品高峰……《寻找李顺章》《漂洋过海来送你》《怒刺》《马背摇篮》《贝家花园的秘密》《山海经》等重点作品主创人员通过大会向观众介绍了各自作品内容,展现了首都网络视听艺术创作的新高度与蓬勃气象。

图片

北京大视听“追光计划”国际微短剧大赛评审主席团也亮相大会,发布了大赛作品征集和初评情况。作为市广电局为推动微短剧内容提质、探索“微短剧+”跨界融合路径举行的赛事,大赛设置了绘时代盛景、传中华文化、映人间烟火、探科技奇境、品京韵风华、展文旅新潮等十二大主题赛道,共征集作品1070部,经过初评,已有包括138部“好作品”和101部“好故事”在内的239部精品项目成功入围复赛。

微短剧产业的发展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此次大会上发布的《2024北京微短剧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首次超过电影票房总收入。北京作为行业的领军者,微短剧的产值规模约为336.2亿元,占全国总量的2/3,位居全国首位。同时,北京平台资源丰富,拥有红果短剧、河马剧场、野象剧场等23个重点微短剧平台,在微短剧行业具有引领地位。

图片

在用户群体上,北京微短剧用户中25至34岁的年轻人占比达到54.1%。据统计,人们喜欢在周末或者下班的路上观看微短剧,剧情题材是吸引北京用户观看微短剧的首要原因。在产出方面,北京产出的微短剧的类型以都市、青春、喜剧、言情和古装为主。

本届大会为期两天,以“视听潮涌 文艺生辉”为主题,期间还将举办6场主题研讨、创作者之夜、网络视听艺术大会打卡等活动。


AI赋能网络视听精品化发展

图片

伴随着AI技术的成熟,如何将人工智能应用于网络视听领域成为了大会上的热点话题。开幕式上,快手星芒短剧“AIGC创想剧场”正式启动,以创新技术赋能微短剧产业发展。来自爱奇艺、腾讯在线视频、新浪微博、快手科技等多家企业代表也各自分享了在该领域对于AI技术的运用和见解。

图片

“2024年,我们联合可灵推出了首部AIGC短片《山海奇境之披波斩浪》。上周,我们又推出了面向全球的AI单元故事级的AIGC短片《新世界加载中》。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我们看到了AIGC如何把技术和内容进行深度融合,为未来运用AI的创作打下基础。” 快手星芒短剧负责人张兰兰在大会上介绍,“AIGC创想剧场”启动后将为更多创作者提供相关技术支持,让AI技术更好赋能微短剧产业发展。

微博首席运营官(COO)、新浪移动首席执行官(CEO)王巍就视频大模型进行了主题研讨,讨论了视频大模型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视频大模型的发展方向可以分为内容理解和内容生成,两者在将来可能会发生技术统一,但目前还要分开讨论。通过视频理解,我们可以快速搜索到相关视频补充图文内容,更立体展示热点信息。目前,我们面临的挑战主要在内容生成方面,如何让AI视频更加真实,增强视频中前后情节和环境的一致性是增强技术运用的重点。”

图片

“AI让大众打破了技术壁垒,参与文艺创作。AI技术的普及,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超级创作者。” 快手科技联合创始人银鑫对人工智能技术普及带来的自发创作表示了肯定,并针对如何在技术赋能同时保持艺术的深度与高度,传统美学与潮流时尚,虚拟想象与现实温度的平衡等基于AI技术上的创作问题给出了观点,“我们要努力让AI技术带来的新大众文艺,既有关全民参与的广度也有精品力作的高度,把大家文化创作的能量聚合到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上来。”

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表示,在微短剧和AI技术在网络视听领域带来新变化的现在,保持作品的思想性、进行精品化创作是延续影视生命力的关键,“在快节奏的环境下坚持作品的特性,同时提高影视行业工业化程度,讲好中国故事,加强IP价值,积极运用新技术是产出具有大众性好作品的关键。”


文化助力作品人文内涵

图片

在“信息+智能”的科技发展时期,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网络视听相结合?高峰研讨环节中,作家、编剧、观复博物馆创始人马未都和作家马伯庸讲述了各自的看法。

“现在的大潮流方向有微短剧热、文物热、收藏热、博物馆热。微短剧热作为大势所趋,对传统电影行业已经造成了影响。”马未都表示,微短剧以轻量化、年轻化、互动化为特点,内容简短精炼,受众群体又以年轻人为主,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和观看习惯。同时,微短剧在拍摄过程中可根据观众反馈进行调整,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图片

在大会上,马未都介绍了描绘清末至民国时期北京文物大规模流失至西方历史的《北平密藏》,与北京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潘家园时光机》等五部和文物有关的微短剧,涵盖了从民国到现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故事。

马伯庸在大会上分享了对于创作历史题材作品的感受。“我的小说《两京十五日》讲述了明朝宣德皇帝通过大运河从南京紧急赶回北京的故事,出版后很多读者朋友便纷纷前往大运河的相关遗址进行参观,以这种方式增强自己对故事的参与感。”正是这种读者自发寻找古今共鸣的当下性,通过寻找古今之间的关联点,打通了当下和历史之间的隔阂。

图片

“很多历史作品都能激发观众对现实地点的兴趣,从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感触。我们在创作历史题材作品时要用专业知识与文化内涵为桥梁,让更多人感受优秀传统文化。” 马伯庸说。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记者:池阳 王戬

摄影:常鸣

微信编辑:詹一


作者:

副中心之声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