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东晓市木器作里的逸闻轶事
2025-07-03 14:2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上两幅均为修缮前的同兴和小楼照片

天坛公园迤北有条长约3华里老胡同,名东晓市街。这条街,原东起磁器口大街,西止精忠庙街,1965年以金台书院为界划分成东、西晓市街。现其西部过了金台书院,路南(金鱼池中区3号)有一座老字号“同兴和”二层小楼。该楼据说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坐南朝北,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内有木质楼梯、中为天井绕以回廊,前房檐上端有西式花墙,整体构建保存尚好。门脸雕花池饰三方白灰抹匾额。中间额书“同兴和”,右额书“古玩”,左额所书之字漫漶难识。皆楷书。右山墙竖置带提梁式白灰抹匾额,额书“同兴和木器店”。七八年前撰此文时,为居民住宅。大部分住户是北京制帽厂的职工。每当路过东晓市街同兴和老楼,民国年间家父在东晓市木器作的一段传奇故事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家父李新年(1913-1974),手工业者,河北省武邑县清凉店甜水井村人,生于癸丑年正月初一,故名新年。1925年,其外祖父王周村大表兄回原籍招收徒工之际,辞别双亲,怀揣二块银元,携十几个玉米面饼子沿途充饥,步行600余华里,历时七天来到北京。经大表兄介绍,进入东晓市“庆和桌椅铺”学徒。据家父生前口述,庆和桌椅铺位于慈源寺迤西(现祈年大街占用之段)路北,主营旧榆木擦漆家具。进铺学徒首日,恰值掌柜新生儿过弥月,将一块银元送给掌柜作了见面礼。另一块一直舍不得花,留作了念想。学徒头一年主要是帮助师娘照看孩子、上街买菜、刷锅洗碗、打扫卫生、给掌柜的打洗脸水、到夜壶等。初学大锯下手、锛刨大料等,偷学榆木擦漆手艺。第二年刚过二月初二,春寒料峭。掌柜见他为人忠厚诚实、勤奋耐劳、持事敏捷,带他到东晓市收购了几回旧家具。清明节后的某天傍晚,掌柜给他5块银元,吩咐次日早起到东晓市收买旧家具。十三岁的童年徒儿头一回拿着5块银元总觉得沉甸甸的。第二天早上四五点钟天还没亮,出了“庆和”就是东晓市街。从西往东走,沿街已有售估衣、旧桌椅、旧锡器、文玩字画、旧家什物件等摊贩,多为打鼓售估衣的。过药王庙快到磁器口大街时,见一衣衫褴褛中年人拉一辆四轮架子车,车上有一张破旧木床出售。那时,家父对硬木材质鉴别仅凭掌柜讲授,略知皮毛而已。只记得师傅说越沉的材质越值钱。说来也怪,他摸着那张旧床,试图抬起一个床腿,却丝毫没能抬得动。卖主主动打招呼说:“小兄弟上货呀。”问:“啥木的?”答曰“硬木的,五块大洋给您送到柜上。”他兜里正好有五块银元,稍加思索,心想不就是买5块钱旧家具吗。说好送到柜上再付钱。卖床人爽快应承,一刻钟后送到了庆和桌椅铺门口。掌柜的还没起床。他蹑手蹑脚走到掌柜屋门口小声说:“师傅我回来了,买了一张旧床。”掌柜的急忙穿好衣衫,到门口看了一眼破床说:“多少钱买的?”听说5块大洋,掌柜立马儿翻脸说:“就这破床连一块钱也不值!”无奈旧时做买卖讲究“诚信”二字,只能认购。掌柜吩咐另外两个徒弟一起抬到屋里。谁也没有料到这张双人床太沉了,足有五六百斤,都是十三四的孩子,成年累月啃的是窝头咸菜,哪来那么大力气,几个徒儿使足吃奶劲儿,加上卖主帮助,才勉强抬起,不料过门槛时,其中一个徒弟失手,将一只床腿摔坏。掌柜气呼呼地捡起摔坏床腿一看,霎时和声悦色说:“没关系。”并亲自搭手将床抬进屋里。经月余修复打磨,家父收购的“破床”展露铁梨木原貌。买主接二连三登门求购,八月节前高价售出。后来,据同兴和等同业大师兄们传说,该铁梨木雕花床是按斤售出的,有的说一市斤售价8块银元,有的说是18块银元,掌柜的一下子发了家。一时,家父在东晓市“捡漏”铁梨木雕花床的故事传为佳话,誉为“武邑来的小财童。”

铁梨木,别称铁力木、铁木等。是硬木类木材当中的一个品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其木质最为坚硬,是云南和广西特有的珍贵阔叶树种,木材珍贵,材质优良,木材有光泽,结构均匀,纹理交错密致,强度大、耐磨损、抗腐、抗虫蛀,耐久性强。铁力木属于金丝桃科铁力木属,常绿乔木,高30米,树干端直,树冠塔形,产于景洪、勐腊、勐海、耿马、瑞丽、潞西等县海拔1300米以下的河谷坡地,性喜湿热,是珍贵热带用材树种,无特殊气味。可供造船、建筑、特殊机器零件和制作乐器、工艺美术品之用。铁力木种子含油量达74%,可用于制作肥皂等。

清末民初,在京城崇文门外的龙须沟、金鱼池附近的晓市大街(又称东大市),是北京有名的夜市。在晓市附近有一座供奉木匠祖师爷鲁班的庙宇,香火甚盛,人称鲁班馆。其周围几条胡同里,有大大小小三四十家木器作坊和店铺,集中了北京大批木匠师傅。其中有许多能工巧匠,是“清宫造办处”走向衰退后,流散于民间的工匠师傅。他们擅做各式各样的硬木家具,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家具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其中有早在清道光十五年(1835)开业的同兴和硬木家具店,开始只生产硬木马鞍,绰号“马鞍程”;有清同治十年(1871)开业,以生产仿明家具著称的“义盛和”、专仿制清代乾隆做工紫檀家具的“兴隆号”,还有“义成”、“东昇永”等专制仿明家具的字号,以及“六丰成”、“宋福禄”等各有特色的流派。

流落到东晓市的“造办处”王木匠,约在清同治元年(1862),在东大市路南同兴和硬木桌椅铺东开办了一个小作坊,取名龙顺,不但为宫廷继续制作、修理硬木家具,还将宫廷风格硬木家具融于民间,开榆木擦漆家具之先河。后吸收吴、傅两家入股,改“龙顺”为“龙顺成”。从清末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龙顺成”的榆木擦漆桌椅风行数十年不衰,为这一时期享誉京城的名品。

老北京一般中产人家的摆设、闺女出嫁的嫁妆、饭店用的桌椅,都以“龙顺成”的产品为荣。当时木器产品虽无商标,但“龙顺成”的产品都有自己的标记,在木器白茬制成后,将“龙顺成”字样刻在家具的腿部明显之处,将制作者的姓名或代号记在暗处,敷上漆皮,永不脱落。有这样的标记表示对自己的产品负责,以提高信誉,同时也可以在发现质量问题时查出制作者姓名。据说有一次前门外一家饭馆的顾客因争执而起殴斗,平息后摔坏了不少桌椅,惟独标有“龙顺成”字号的桌凳,除油漆有些磕损外,结构完好无损。藉此,“龙顺成”赢得了硬木桌椅“百年牢”的声誉。1956年,北京家具行业有35家硬木家具作坊进行了公私合营,保留了“龙顺成”老字号,称“龙顺成木器厂”。1966年,改名北京市硬木家具厂。1993年,恢复老字号“龙顺成”,改名北京市龙顺成中式家具厂。2008年龙顺成“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名为北京市龙顺成中式家具有限公司。

东晓市街明代时称苜蓿园,清代称东小市,1933年《北平地名典》名东晓市,1947年名东晓市大街。该街名胜古迹甚多。自东向西先后有南药王庙、天庆寺、姚彬关王庙、慈源寺、金台书院、喜神庙、精忠庙、金鱼池、真武庙、海潮寺等。金台书院附近地下有一完整石桥,清末称“状元桥”,至今尚存。水道子胡同有京师丹凤火柴公司遗址。鲁班胡同有鲁班祠。1984年金台书院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南药王庙1984年公布为崇文区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大修竣工,前殿为药王殿,中为玉皇殿,后为三清殿。慈源寺遗址2012年公布为东城区普查登记文物。天庆寺、姚彬关王庙等古迹皆圮毁。东晓市街东部尚存若干旧店铺挂檐板,99号院蛮子大门保存尚好。

同兴和木器店小楼,2019年公布为北京市首批历史建筑。2022年,京诚集团遵循“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最小干预”原则,进行了保护性修缮。施工中发现了与紫禁城文华殿同款的花瓷砖,雨漏子斗上栩栩如生的铁蝴蝶,可折叠的防盗铁护栏等,《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等媒体在2023年秋均给予了重点报道。好评如潮。

202573日重录于陋室


作者:

李忠义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