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②|怀柔区金隅兴发科技园矿山生态修复
2025-07-03 15:4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2025年5月,北京市发布16个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为进一步宣传北京市生态修复成效,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市生态修复工作高质量发展,“北京规划自然资源”将于近期分批展示部分案例,共同见证首都生态建设的坚实步伐。本期带您了解——怀柔区金隅兴发科技园矿山生态修复。

基本情况

项目背景

金隅兴发科技园位于怀柔科学城北部,北侧毗邻长城文化带,地理位置优越,文化资源丰富。项目总用地面积177.98公顷,分为厂区和矿山生态修复区两部分。矿山生态修复区占地面积约107公顷,分为一采区、二采区和示范区。生态修复工作由北京金隅兴发科技有限公司实施,于2023年5月完成修复。

金隅兴发科技园矿山生态修复区

金隅兴发科技园前身为兴发水泥,主要生产水泥熟料、硅酸盐水泥、石灰石、预制混凝土及骨料等建筑材料,具备年产100万吨水泥的生产能力,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等著名建筑的原材料均源于该厂矿。在北京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中,兴发水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其在水泥生产过程中所开展的矿山开采活动,也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落实北京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金隅集团积极主动作为,以切实落实国家战略为己任,主动提前关停兴发水泥公司及其矿山,对接怀柔科学城整体规划,积极推进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金隅集团对矿山区域改造这一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全新的探索实践,并实施了生态修复工程。

矿山生态修复区是金隅兴发科技园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金隅兴发科技园区的后花园、怀柔科学城景观与公共空间的功能织补,矿山生态修复区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有着重要意义。矿山生态修复不仅为入驻科技园的科研人员提供了休憩放松的自然氧吧,也成为了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窗口,引领着项目向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未来迈进。

生态问题

修复前场地现状土壤层瘠薄、土壤碱性、降水量变化较大,由于长期采矿,地表植被被破坏,土壤结构被改变,开采过程中形成的矿坑、边坡和废弃物堆场等,改变了原有地形地貌,生态功能退化。

实施情况

2020年,北京金隅兴发科技有限公司委托北京市地质工程设计研究院及SWA设计集团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北京金隅兴发科技有限公司在该方案基础上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景观设计及工程施工。修复工作已于2023年5月完成,矿山生态修复投资2亿余元,由金隅集团投资开展生态修复工作。

金隅兴发科技园矿山生态修复前后遥感影像对比

主要做法

生态修复规划创新点

矿山公园按照绿色、低碳、环保、生态、艺术理念,积极对接怀柔科学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整体规划,将矿山生态修复区打造为集国际文化学术交流展示与文化创意公共服务的怀柔科学城后花园。矿山生态修复整体规划充分结合矿山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以及区位优势,根据场地现状及实际需求,对场地上水土、植物、岩壁、材料、功能五个层面,分别采取策略进行修复。原一采区矿坑改造为以季节性生态水景为中心的休闲、游憩场所和文化观演空间。原二采区矿坑构建以大地艺术为核心的郊野艺术文化交流展示空间。矿区其他区域将提供登山路径,为民众提供自然的休闲、锻炼场地。

一采区生态性湖泊

二采区大地艺术区

生态修复技术创新点

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充分尊重原地块绿化规律,以宗地修复再生、雨洪系统构建、原有植被保留、景观绿化基底为基础,组织对绿化新技术进行积极探索。同时,进一步研究可持续绿化技术并落地实施,根据场地降雨年际变化大的特点,对矿山生态修复采用雨水收集与利用技术,由一采、二采矿坑收集雨水,经过多种生态设计手段引流、缓流以化解山洪威胁;通过生态草沟、溪流等手段对雨水进行过滤与净化;收集的雨水在一采区形成特色季节性景观水体。

在植物种植上,利用分级植物种植策略,在重点景观空间覆种植土及完备灌溉结构以先期成景;次重点区域予以较保守土壤结构,利用植物本身固坡、固氮特性逐步修复土壤;陡坡区域采用爬藤植物及撒草籽覆绿,在植物的选择上,将抗逆性强的乡土植物作为主要植物来源并搭配部分适应性强的外来植物,达到生物固碳目的。

除此之外,项目运用智能化系统接入园区驾驶舱,实现生态修复全程可视化监控,构建绿色低碳智慧的后工业绿化生态修复与生态环境,加速推动后工业景观绿化技术的变革,打造高质量绿色发展典范项目,助力北京市朝着绿化水平更高、绿化技术更加完善的方向全力发展。

矿山生态修复情况

生态修复模式创新点

兴发项目矿山公园建成后,可满足入驻人群日常徒步、骑行等运动需求。骑行距离约7.5km,徒步距离约9.5km。徒步30至40分钟可达山顶景亭、大地艺术区等独具矿区特色的景观地点。同时,还有生态湖泊、骑行环道、石阶剧场等功能区域。此外,基于矿山特色优势,计划将生态修复区打造为科学家服务的骑行友好山野空间及友好山系营地,另外也计划与马蜂窝、TIMEOUT北京、秀动音乐等媒体与机构开展合作,打造各类户外主题活动。

矿山生态修复区一采区鸟瞰图

矿山公园作为园区重要的空间载体及配套,提供日常科研、沙龙、活动等功能。在维持整体开放度的前提下,增加户外活动、文化活动等丰富园区产品运营内容。促进形成融合地区文化特点的山地、林间、水边的特色服务业业态,满足科学城、国科大教职科研人员及城市客群需求。项目运营期间,可举办科学沙龙、文化体验、学术交流活动等,带动周边配套服务业发展,对促进城乡融合有积极影响。

多元功能融合

主要成效

生态效益

矿山生态修复后较实施之前植被覆盖率会得到明显提高,裸露土覆绿面积达41.67万㎡,总回土量约55万m³,回收利用既有材料约26.1万㎡,共种植7100棵树,绿化率由修复前的60%提升至87%。根据《GB51192-2016公园设计规范》第3.3条要求,矿山生态区绿化率已远超综合公园绿化面积80%要求,矿山生态修复区实现见效、见绿,将有效遏制治理区及周边环境的恶化,在合理管护的基础上能够最终实现植物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稳定性,吸引白鹭、猫头鹰、赤麻鸭、鸳鸯、松鼠等动物群落的回迁,增加动物群落多样性,达到动物、植物群落的动态平衡。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圈的生态环境;增加地表植被,促进鸳鸯、白鹭等野生动物繁殖,美化环境,改善生物圈的生态环境。

矿山生态修复前后对比(一)

矿山生态修复前后对比(二)

图10 矿山生态修复前后对比(三)

社会经济效益

通过生态修复,盘活107公顷矿区与30.36公顷厂区闲置资产,带动区域土地价值提升。矿山公园作为科研配套,衍生出研学、文旅等业态,形成“生态+产业”的增值链条。矿山闭坑后及时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在此基础上改建矿山生态公园,能够高度融入怀柔科学城地区长远规划,促进当地科技、教育、旅游等经济产业的发展,将有力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进行生态修复,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科技、生态旅游等经济优势,其长远经济效益明显。

可持续性效益

金隅兴发科技园矿山生态修复区是怀柔科学城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改善矿区居民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矿山生态修复区建成后将助力怀柔科学城地区的快速良好发展。矿山生态修复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不仅对发展生产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全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稳定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它将是保证矿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案例启示

本项目将矿区整体改造为具备综合功能体系的生态休闲公园,无论从项目面积、项目复杂度、或是使用功能的综合性上都是绝无仅有的。项目中涉及到的生态恢复、岩壁修复、空间再利用、细部手法、管理经营等修复研究都将为未来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相关景观设计项目提供一份不可多得的综合性解读。

生态修复与城市更新多维共赢

在金隅兴发科技园矿山生态修复中,“生态修复”与“城市更新”通过多维度的协同联动,将生态修复纳入城市功能布局,以生态服务赋能产业升级,用低碳智慧手段提升修复效能,构建工业与自然共生的叙事体系,实现了从工业遗址到科技创新生态区的转型,形成“科研核心+生态屏障”的复合功能布局,这种规划打破了传统城市更新中“开发-保护”的割裂模式,实现工业遗存与自然景观的共生。这一模式为同类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在工业遗址转型中,生态修复不仅是环境治理手段,更是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产业-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引擎。

生态修复与产业运营协同发展

将生态修复与产业运营结合,形成“生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产业导入与生态修复联动,吸引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德勤书院等科研机构入驻,推动基础科学研究与生态修复技术结合,围绕科研需求,打造多元功能生态空间。与此同时,利用矿山公园资源,开发研学、户外拓展、亲子活动等产品,打造都市山系微度假目的地,丰富园区功能内涵,形成生态旅游与研学教育共同发展模式。

本内容由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怀柔分局、市规划院提供


作者:

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