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北京市发布16个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为进一步宣传北京市生态修复成效,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市生态修复工作高质量发展,“北京规划自然资源”将于近期分批展示部分案例,共同见证首都生态建设的坚实步伐。本期带您了解——房山区史家营乡曹家坊矿区生态修复和价值实现。
基本情况
项目背景
北京市房山区史家营乡曹家坊矿区位于北京地区西南部、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拓展区。该地区有千年采煤史,高峰时矿井近600处。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并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生态环境的工作部署,史家营乡于2005年开始大规模关闭煤矿,到2010年5月全乡共142座煤矿全部关闭。为恢复生态原貌,自2010年起,史家营乡对曹家坊矿区开展生态修复,并引入市场主体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昔日的废弃矿山现已转变为生态良好、风光旖旎的国家AAA级景区百瑞谷。
生态问题
曹家坊矿区位于首都生态涵养区范围内,但由于多年煤炭开采,在2010年关矿时,该矿区自然生态系统退化,森林植被损毁、水土流失、采空塌陷、山体崩塌、泥石流等问题突出,野生动植物物种急剧减少,留下了巨大的生态伤疤。
实施情况
在曹家坊矿区修复时主要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模式,累计完成了4个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共计修复面积2900余亩,其中政府主体共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修复面积约2000亩。市场主体北京百瑞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入2000余万元,修复面积900余亩。
曹家坊矿区修复前后遥感影像对比
主要做法
坚持规划先行,明确转型发展目标任务
2006年发布的《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功能区域发展规划》中明确山区是首都生态带,以生态修复和保护为主,突出生态涵养功能。按照功能区发展规划要求,京西煤矿逐渐关闭。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和《房山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中将房山区的山区功能定位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首都西南部生态屏障,将史家营乡的功能定位为以林果种植和自然山水为主的高山生态文旅乡。在曹家坊矿区的生态修复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上位规划为统领,统筹区域内山、水、林、田、草等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和接续产业发展,打造集多种自然生态要素于一体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空间。
明晰界定产权,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为更好地修复保护、开发利用原有荒山、矿山、林地,充分调动村民管山、治山的积极性,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2011年,曹家坊村将后沟区域4700余亩山场的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招投标,承包期70年。北京百瑞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中标,取得了矿区修复项目建设权、林地经营权、产业项目开发权。通过明晰产权,有效调动了承包单位投资治理矿山和修复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科学实施修复,提高山体防灾减灾水平
为固定山体及挡住山沟中的煤矸石,曹家坊村采取“地形地貌整治+植被恢复”模式,筑起客土回填、边坡修复、鱼鳞坑围堰等生态修复“大坝”,修建了4000余米的行洪渠,种植了近10万株元宝枫、榆叶梅、金枝国槐等具有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树种,点石成绿,使原来满目疮痍的矿山区域逐步恢复了绿水青山的本色,为替代产业和沟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特别是,在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中,由于之前生态修复建设的4道拦洪坝拦截下70%的矿渣,从而有效保护下游的曹家坊村和史家营村免受洪水侵害。灾后恢复重建中,累计清淤6.41万吨,对5.81公里的百瑞谷和1.5公里河道进行全面修复,修筑护坡挡墙5公里,拓宽河道到6米以上,并增加2道拦洪坝,进一步提升了生态修复工程的防灾减灾能力。2024年起,京西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和系统保护工程(史家营乡段)涉及曹家坊矿区13.5万平方米,在区域内7个地块团粒喷播近1.4万平方米、种植苗木近2300株,持续提高生态修复治理水平。
发展文旅产业,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为解决绿水青山恢复后长期维护的问题,曹家坊村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将生态修复治理与文旅产业相结合,依托修复后的自然生态系统优势,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和矿业文化,打造北京百瑞谷景区,2018年5月正式对外营业。通过实施文旅融合发展,开启了“黑色”产业退场、“绿色”产业接棒的华丽转型。在10余年的时间里,百瑞谷旅游开发公司共投资4亿余元发展文旅产业,与曹家坊村达成合作经营意向,并先后捐资600余万元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带动周边群众260余人就业增收,让群众成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的受益者。
主要成效
提升了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曹家坊矿区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不足40%提高到目前的80%,草地面积增加3.21万平方米。多年断流的山泉2015年恢复自流,形成了2万余平方米的水面景观,水质达到国家地下水二类水标准。空气质量也得到明显改善,2024年曹家坊矿区PM2.5平均浓度为23微克/立方米,相较2010年下降了39.5%。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使矿区呈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曹家坊矿区现有野生动物20科35种,植物100科370属654种。白鹭、野鸭、野鸡等野生鸟类和野兔、野猪、野猴、狍子、野豹等野生动物在此栖息。
修复治理前后对比
打通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
百瑞谷景区设置了矿山修复区、矿业遗迹展示区、红色文化展示区、自然风光区等多个功能分区,矿区文化、人文历史、自然风光成为该区域的新资源。山脚下利用废弃厂房改造的百瑞谷饭店,可同时容纳400余人就餐,近160名游客入住。在原曹卫煤矿旧址上建设史家营乡矿业遗迹展览中心,直观展现了矿区由黑转绿的转型发展过程,还兼具地质科普和矿业研学功能。景区内还有瑞云寺八路军兵工厂旧址、史家营红色广场等红色点位,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百瑞谷“生态+红色”研学路线。2018年开业至今,景区累计接待游客37.5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942.75万元,持续显化了“绿色”生态产品和“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并进一步带动周边地区人员就业,促进景区配套服务产业发展,打通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
修复治理前后对比
促进了村民增收和乡村产业转型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矿区周边村庄从原来大多以煤为生,转变为依靠生态旅游开展多种经营,带动了史家营乡交通运输、餐饮服务、农副产品销售、民宿等相关业态的发展。“生态+产业”的发展模式,使生态产品所蕴含的内在价值逐步转化为经济发展效益。2009年史家营乡曹家坊村民劳动所得为24091.9元/年·人,煤矿全部关闭的2010年骤降到14292.7元/年·人。随着矿区生态修复的持续加强,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2024年村民劳动所得升至27810元/年·人,有了较快增长。
修复治理前后对比
自2018年百瑞谷景区开业以来,曹家坊矿区荣获多项国家及市级荣誉。2020年“曹家坊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及价值实现案例”被自然资源部列入第二批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2020-2022年百瑞谷景区连续三年入选市文化和旅游局评选的“北京网红打卡地推荐榜单”。2022年景区被市文化和旅游局评为市级红色旅游景区。2022年百瑞谷路入选市交通委评选的最美乡村公路名单。
瑞云寺修复后
案例启示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曹家坊矿区生态修复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始终以上位规划为统领,以生态修复保护为主线,以构建高品质的特色历史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区为目标,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畅通社会资本参与和获益渠道,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进行全生命周期运营管护。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土地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面的引导作用,统筹区域内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和接续产业发展,创新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必须优化自然资源资产配置
在矿区生态修复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史家营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将生态修复保护区域的4700多亩集体林地的70年承包经营权以招投标方式确定给北京百瑞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通过明晰产权和市场配置,鼓励和支持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围绕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开展生态产品开发、产业发展、全生命周期运营管护等活动,畅通生态产品实现价值路径。
本内容由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房山分局、市规划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