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朝内166的文学记忆”文化沙龙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文社”)旧址朝内大街166号院内温情上演。此次活动旨在致敬人民文学出版社深耕东城区朝内大街166号70余载光辉历程,同时展望未来发展新篇。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人民文学出版社全体领导班子,东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智勇等出席活动。李洱、张平、马未都、陈彦、周大新、祝勇、白茶、施战军、濮存昕、徐坤、赵健等文化界大咖齐聚一堂,通过对谈、视频展示等形式,带领广大读者一同回溯朝内166号的深厚文学记忆。
墨香七十载
1951年成立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自1958年迁入朝内166号后,逐步成为新中国文学出版的核心阵地。东城区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文脉深厚,既是众多文学巨匠的创作沃土,也是顶级文化机构云集之地。扎根东城七十余载,人民文学出版社以文字刻画历史、讴歌时代、守护文学匠心、培育文学大家,打造中国文学出版精神圣地,为东城文化生态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冯雪峰、巴人、楼适夷等老一辈出版家的奠基下,一代代文学大家、名家在此披荆斩棘,共同铸就了以“聚合名家、名作、名译、名著、名刊、名编”为标志的卓越出版品牌。七十余年来,两万余种图书从这里走向世界,深刻影响了一代代读者,使朝内166号成为中国出版史和文学史上无可替代的精神地标。作为中国文学的精神家园,“朝内166号”的永恒意义历久弥新。如今,这座承载厚重历史的地标将通过改造升级,在历史底蕴与现代功能的交融中重现光彩。
初心未曾改
对谈环节精彩纷呈,在“文学的地标”主题对谈中,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李洱、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张平、著名收藏家马未都作为嘉宾,分享了与朝内166号的初遇故事及深刻印象。
马未都回忆起小时候从这里路过,后来在出版社工作时更是对这座大楼非常仰望。他将出版社比作“文学青年心中的大树”,称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文学类出版社中地位超然。
张平讲述了从在人文社书店买书,到后来作品在此出版的经历。他感谢责编三十年如一日的支持,称赞人文社“没有门户之见”的包容格局和对作品质量的极致追求。在《换届》的修改过程中,编辑团队逐字推敲,删改数万字,最终成就精品,体现了人文社“对作家负责、对读者负责”的态度。
李洱则从文学变革与守护的角度,肯定人文社在不同时代的引领作用。他回忆《花腔》《应物兄》的出版经历,感慨人文社编辑对作品的尊重与严格,称其“像婆家一样让人放心”。他强调,人文社不仅是文学地标,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缩影。
纸间岁月长
在“光阴的故事”主题对谈中,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彦、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周大新、作家祝勇、漫画家白茶作为嘉宾,从自身经历出发,畅谈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深厚情谊。
陈彦回忆起最早是通过人民文学出版社读者服务部接触到人文社,80年代常在此购买外国名著,甚至因在火车上遗失而惋惜。在《星空与半棵树》的出版过程中,责编对细节严格把控,从字词推敲到结构调整的深入沟通,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周大新讲述了童年时通过同村叔叔家的人文社版《红楼梦》初识该社,1987年作为无名作者首次走进朝内166号,受到热情接待。在《天黑得很慢》创作过程中,责编帮他推敲书名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
祝勇出版新书时,因作品含大量文物图片,对印刷品质要求高,他曾与责编多次在地铁等场所核对《故宫的古画之美》等书样书颜色。创作《国宝》时,编辑团队支持增加校次,这种对作品的尊重和热爱,让他感受到“家人般的支持”,这种氛围促使他将人文社视为“创作生涯的纪念碑式存在”。
白茶则讲述了自己作为漫画作者,在人文社出版作品的特别感受,人文社编辑对内容的专注而非商业价值的态度,让他摆脱“流量焦虑”,转向对“爱、成长、陪伴”等主题的深度探索,挖掘内心真正想表达的内容,体现了人文社对创作者的引导作用。
文殿永流芳
最后,在“永远的殿堂”主题对谈中,中国作协原党组成员施战军,一级演员濮存昕、知名作家徐坤作为嘉宾,探讨了心中的文学殿堂以及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独特魅力。
施战军高度评价人文社对自己文学价值观形成的深刻影响,称赞其在当代文学、现代文学、古典文学、外国文学以及文艺理论等多方面的卓越贡献,认为人文社形成的气韵与气质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文学人。
濮存昕分享了自己作品在人文社出版的经历,强调文学让人平等、使人高贵,称赞人文社对作家的尊重以及在纸质书出版方面的坚守。作为演员,人文社出版的《复活》《叶尔绍夫兄弟》等作品曾深刻影响他的艺术生涯,而人文社对文字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责任感,正是“文学让人平等、使人高贵”的体现。
徐坤讲述了自己首作在《当代》杂志发表的难忘经历,以及后续作品出版过程中感受到的人文社编辑的敬业精神与专业素养,这种敬业精神让她深感震撼。她呼吁守护人文社的“诗魂”,让文学继续温暖世道人心。
近年来,东城区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合作实践愈发丰盈多元,共同织就了一张充满活力的文学网络。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东城区始终以“书香之城”建设为重要抓手,推动文化事业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从盛大的跨年文学盛典到法医秦明新书发布会的热烈现场,从康震新书分享会的思想碰撞到各类文学惠民活动的深入开展,双方以朝内166号为精神原点,将优质文学资源转化为滋养城市文化的养分,让书香浸润东城的大街小巷,也让文学的光芒照亮更多读者的精神世界。
面向未来,东城区与人文社的合作蓝图已然铺展。东城区将持续以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创新的服务理念深耕文化沃土,携手人文社推进朝内166号的改造升级,让这里成为集出版展示、文学交流、全民阅读于一体的“活态”文学精神地标,并以此为重要支点,汇聚更多优质文化资源,深化全民阅读推广,让文化成为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注入更强劲的东城力量,让文学的荣光在新时代的航程中持续闪耀。
文字:区委宣传部
图片: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