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与地之间,山水林田湖草沙之中,万物同源,众生一体。
泥土感受种子的脉搏,新芽感知空气的温度,鸟儿捕捉昆虫的韵律,昆虫嗅到花儿的气息……
在万物之中我们学会倾听自然的声音,感知生物多样之姿。
《万物共生大讲堂》是国家植物园倾力打造的生物多样性科学文化论坛,以“讲好中国植物故事、传播生物多样之美”为宗旨,通过邀请植物、动物、各类生物及生物多样性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向公众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构建一个生物多样性跨界交流与植物科学文化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在专家和公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把“与自然共生、与万物共融”的五千年中华文明精神特质传播好,推动全民生物多样性素养的提升,增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国家植物园《万物共生大讲堂》2025年第四期讲座安排
2025年第十八讲活动回顾
“万物共生大讲堂”2025年第十八讲,特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杨海花,以“人类友好微生物的故事”为主题开展讲座。杨教授深入浅出地从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的主要类群以及微生物的功能等多个方面展开讲解,详细介绍了微生物的特征与种类、微生物与人类的利害关系、科学家发现微生物、利用微生物的故事等知识内容,引领大家走进了神秘有趣的微生物世界。
2025年第十九讲活动招募
活动主题
恐龙灭绝原因探讨
活动时间
7月5日(周六)晚17:00-19:00,活动于16:40开始签到,17:00后将无法进入活动场地
活动地点
国家植物园科普馆放映厅
招募对象
本次活动仅限7-14岁,1大带1小亲子家庭25组。限制时间内名额报满后系统自动关闭,不再开放。
专家简介
李建军 国家自然博物馆研究员,博士,一直从事以恐龙为主的古脊椎动物学的科研、科普和展览等工作。主要研究恐龙足迹,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专著3部;并主持过大型野外恐龙化石的发掘工作,著有《生命的历史与恐龙时代》等科普著作和科普文章;完成了国内20多个自然类博物馆地质古生物展览的内容设计和布展指导工作。2011年和2013年两次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曾获中国古生物学会颁发的首届“杨锺健科学传播奖”,全国科普工作先进个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课程简介
1.什么是恐龙?理清恐龙的概念,许多叫龙的古动物都不是恐龙。
2.恐龙既然灭绝了,科学家是怎么知道它们曾经的存在的呢?讲座介绍化石的形成过程。任何一件化石都是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
3.剖析恐龙灭绝原因的几种假说,每种假说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需要同学们自己判断。
4.你知道恐龙蛋内竟然也藏着恐龙灭绝的秘密吗?更有很多古生物学家竟然认为恐龙并没有灭绝!它们在哪儿?
报名方式
报名系统将于7月3日16:30开启,7月4日8:30报名结束。报名截止后,工作人员需整理活动名单、逐一确认信息,并做好签到准备及活动材料整理等系列工作,因此报名结束后系统自动关闭,不再开放,不设后补名额。关注国家植物园微信公众平台,点击最新推文活动招募,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跳转到报名系统。
特别提示
1.报名时请准确填写各项信息,点击提交后系统会显示临时联络微信群二维码,请务必识别加入,便于获取活动相关详细通知信息;
2.活动现场仅限报名成功人员凭签到二维码签到入场,其余人员均不能进入场地,私自转让名额无效;
3.本次活动免费,公园门票需自理,请您关注国家植物园微信公众号,按照个人需求自行预约购票,入园后按指定时间、地点集合,活动现场听从工作人员安排;
4.会场内不能饮食,不要随意走动,保持课堂安静,请按照场馆要求参与活动;
5.活动现场会录制课程视频,用于后期宣传、总结等工作,报名参与的公众默认同意该活动中的肖像使用权;
6.建议您乘坐公共交通出行,请安排好时间,提早出门,避免迟到。
7.如活动时间遇到极端天气或其他不可避免因素影响,活动有可能推迟或取消,请以群内信息为准,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