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构建大科学教育体系 打好“组合拳”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2025-07-05 20:0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为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朝阳区确定了以“科教融合”为特色发展科学教育的总基调,构建“全域协同、全链贯通、全维赋能”的科学教育新生态,厚植科学教育“沃土”,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加强统筹 下好科学教育“一盘棋”

2024年9月,由北京化工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中华女子学院等五所高校与朝阳区教委联合打造的北京中学科技分校迎来首批学生。学校践行“文理相通、科技见长,让学生创造性成长”的办学理念,构建以“AI﹢”“工程”“舞台”“思维”为四梁八柱、多维立体的科学教育体系,探索符合科技英才贯通培养的机制,开展初中、高中、大学纵向贯通培养实验,循序渐进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

朝阳区围绕“南部崛起、东部跨越、北部提升”战略部署,将在东南部与北京市十一学校联手打造北京首家科学高中,该校将融合先进教育理念,致力于科创人才培养,为热爱科学的孩子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这是统筹布局科学教育的一个缩影。朝阳区坚持“系统思维”,通过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广泛参与,实现科学教育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的深度变革,绘制科学教育的全局画卷。

为深度构建朝阳区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体系,朝阳区于2024年发布了《朝阳区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以“减负、增效、提质”为核心目标,围绕“政府统筹推动、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开放协同、教育成效显著”的总体思路,通过“六大行动”和“二十项任务”,明确了未来三年朝阳区科学教育的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力争在3年内将朝阳建成全国领先的科学教育示范区,为“教育强区”及“宜学”朝阳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朝阳区积极挖掘优质科学教育资源集聚的优势,于2024年9月率先成立区域科学教育联盟。首批科学教育联盟单位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9家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5家科技企业及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铁道博物馆等6家科普基地。联盟各成员单位根据区域科学教育发展实际,普及科学知识,加强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制定发展规划,搭建科技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开放科学教育场景、共建科创空间、共研科学课程等方式,变革科学学习的空间及学习场域,合力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

优化供给 构建科学教育“新生态”

近年来,朝阳区坚持“全面、系统、前沿”的原则规划科学教育课程,为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课程支撑,从课堂形态、实验供给到科学实践多维发力,构建起立体化的科学教育生态体系。

为解决实验室硬件条件不足问题,中国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搭建了全国第一个“科学方舱”,可开展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互动实验。学校研发了便捷、移动、轻便的“科学圆屋”。目前已累计有3万多人次使用。学生通过方舱平台,参加“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各级科技类竞赛,累计获奖30余项。

课堂教育质量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朝阳区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思维以及科学探究精神。例如,朝阳区初中物理教研员带领学校教师重构实验教学范式,推动教学评一致性落地,凝练出“五以”实验课堂教学范式:以课前诊断为抓手扫清新知学习的障碍、以真实素材为载体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以思维导图为支架理清实验设计的思路、以实验步骤为路径完成证据收集的过程、以课后作业为依托落实减负提质的目标。通过重构实验教学方式“强化实践育人”。

为推动科学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开展,朝阳区还利用教育数字化技术,构建了分层分类、动态迭代的智慧科学课程资源体系;组织全区骨干教师研发3500多个课程资源包,实现学段、学科、年级全覆盖,每年度还根据学生点击量和教材变化进行动态更新,为区域不同层次学校教师的教研、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优质的基础性资源。

朝阳区非常重视学生科学实践活动,强调实践育人,让科学实践真正成为培育创新人才的孵化器。例如,作为北京市金鹏科技团、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始终致力于开展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科技实践活动。学校与北京科学中心合作,成为“馆校合作科学教育创新实践校”。通过科学课程建设,这一举措促使学生在科技教育领域连续多年荣获北京市青少年创新大赛一等奖。

创新机制 激活人才培养“一池水”

朝阳区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打破传统人才培养的体制壁垒,着力构建“长链条贯通培养、自主化人才培养、多方位协同育人”机制,激活科学人才培养生态。

朝阳区以集团化办学持续探索科技课程一体化育人模式。例如,陈经纶中学教育集团自2019年以来,致力于开展“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学科贯通教学研究”,探索“3﹢3”模式和“1﹢ 3”等培养方式,形成科技人才小初高12年贯通培养模式。

立足基础教育体量大且区域教育发展和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区情,朝阳区在创新人才培养领域进行系统性探索,在全市率先建立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朝阳分院。遵循区级—集团(学区)—学校三级联动机制,从数学、科技、艺术、体育四个领域遴选优质教育资源,形成包括中小学、国际学校、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内的30个朝阳区首批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满足不同兴趣、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学生的学习需求。

面向全体学生,朝阳区开展“四节”“两营”“三平台”特色育人实践,高起点实施“科教朝阳计划”。创新学院设立未来科学家成长项目来统领创新人才培养,提出“发现”“培养”“评价(再发现)”的培养体系。在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开展贯通、融合的多样化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个性、多元的成长通道。朝阳区教科院则通过建设大学科部,构建全学段一体化教研机制。

朝阳区还引入众多优质社会资源,变单一的学校供给为多元供给。朝阳区实验小学加强与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北京服装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单位合作,设置机甲大师机器人、航模海模、3D打印、STEAM等丰富多彩的科技课程和社团,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走班上课。十余年来,学校师生先后荣获近百项国家专利,尤其是近两三年,每年都有二十多项国家专利诞生,展现了学校在新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效。

数智赋能 书写科学教育“大文章”

数智技术能够实现科学教育“精准匹配”“因材施教”。朝阳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发布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场景,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服务区域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在课程建设方面,朝阳区培养面向未来的智能时代原住民,在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中率先破局,创新课程体系、变革教学模式、整合资源生态。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建设四级科技课程体系,打造以市金鹏科技团机器人分团为龙头的科技教育社团群,并通过博物馆课程、研究性的综合实践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科技特色素养。自2021年7月至今,学生获得国际奖项10人次,国家奖项51人次,市级奖项1824人次;在2023年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获2个一等奖。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在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引领下,构建“人文奠基、科技领航”的课程体系,为VEX机器人社团在科技探索和实践中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学校的VEX机器人社团在世界锦标赛中获得总冠军。

在教学创新层面,朝阳区以“问题驱动、数据循证、人机协同”为核心理念,结合区域科学教育实际需求,通过构建“AI﹢课堂评价”体系,提出科学教育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型路径,深化了对“人机协同”教学模式的理解,推动了教育技术研究从工具应用向生态构建的跨越。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基于循证教育理念开展了学校诊断引领下以评促改的学校治理实践,学校引入“AI评课系统”与“人机双评”技术,实时采集师生互动数据,自动生成多维数据报告。基于数据教师改进教学,推动课堂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主体”转型。此外,学校还开发了“AI智云答”自动化评估系统,目前在数理化生问答应用方面效果凸显,为学生学习深度赋能。

人工智能为朝阳区科学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推动教育生态从单一技术应用向深度融合的方向演进。学生层面,主体地位在技术赋能下显著提升;教师层面,呈现出从经验积累到智慧共创的成长跃迁;效率层面,教师逐渐摆脱了传统评课的繁琐流程,AI工具的即时反馈让教学改进更具针对性。通过数据驱动、人机协同与资源整合,朝阳区科学教育得以突破传统桎梏,实现效率与质量的双重发展。未来,随着AI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让每个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愿景将加速走进现实。

朝阳区始终将科学教育视为教育强区建设的核心动能,成果丰硕,拥有28所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学校,41个市级高水平艺术科技社团、85个区级学生优质科技社团,首创“中小学金鹏科技论坛”成为首都品牌;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学生科学素养整体水平,以及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思维等核心素养表现优秀。

□文/曾庆玉 李怀东 白文倩 周嘉蕾(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作者:

现代教育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