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说“严格”
2025-07-06 14:5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严格”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遍布社会治理、组织管理、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然而,当我们频繁使用这个词时,是否真正理解它的内涵?倘若对“严格”的本意含糊其辞,所谓的“严格”便可能在实践中走偏变样,甚至背离初衷。

一、“严格”的词义解析:有边界的规范

追溯“严格”二字的本源,方能把握其核心要义。“严”在《说文解字》中释为“教命急也”,引申为严密、严厉,暗含不留空隙、堵住漏洞之意;“格”的本义是“木长貌”,后演化为格子、标准,指代划定的范围或界限。二字结合,“严格”的字面含义清晰可见:在既定的“格子”(范围)内做到严密无隙,在划定的边界中实现规范有序。

这种“有界之严”的特质,是理解“严格”的关键。如同一张渔网,正是因为有格栅的存在,“严”才具备实际意义——格栅界定了渔网的形状与功能,而严密的编织则确保渔网能有效捕鱼。倘若没有格栅(边界),“严”便成了无的放矢的空泛要求。在茫茫宇宙中,无边无际、无框无界,自然谈不上“严”;唯有在明确的范围之内,“严”的规范作用才能彰显。

从语义逻辑看,“严格”天然包含两层递进关系:先有“格”(标准、边界),后有“严”(执行、落实)。没有“格”的“严”,如同没有刻度的尺子,既无法衡量行为的合规性,也难以让被管理者信服。例如,交通法规中“限速60公里/小时”的规定,“60公里”是“格”,“超速必罚”是“严”;若脱离具体时速标准,空谈“严格管控车速”,便会陷入“严到何种程度”的模糊地带,最终导致管理失据。

二、“严格”的实践价值:组织效能的保障

回溯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严格”二字的分量愈发清晰。一支队伍的战斗力、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往往与“严格管理”的韧度、“严明纪律”的强度息息相关。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人民夺取全国胜利,核心密码便在于对“严格”的坚守;而国民党政权的溃败,则从反面印证了纪律松弛的致命危害。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便将纪律视为生命线。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制定“三大纪律”,后补充“六项注意”,后又完善为“八项注意”,奠定了人民军队纪律根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铁律,与国民党军队强征强抢的作风形成鲜明对比。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攻克锦州后露宿街头,进入上海时数十万大军睡马路,秋毫无犯。这样的纪律自觉,让人民群众看清“谁是自己人”。没有这种超越旧军队的严格纪律,就没有“小米加步枪”战胜“飞机大炮”的奇迹。

人民军队的胜利史,就是一部严格纪律的践行史。抗美援朝战争中,“冰雕连”战士即便冻成冰人也坚守阵地;上甘岭战役里,部队在绝境中严守纪律,不拿群众一个苹果。这种纪律性让人民军队在装备劣势下依然无坚不摧。而历史上,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后纪律涣散,最终迅速溃败,正是“失之于严”的教训。

今天,党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从严治党”“从严治军”“从严治政”仍是战略抉择。这不仅关乎党的先进性,更关系国家主权安全与人民信任。纪律松弛、管理涣散,再宏伟的蓝图也会落空。

历史与现实反复证明:严格的纪律是队伍战斗力的“粘合剂”,是目标实现的“护航灯”。丢掉了“严格”,再庞大的队伍也会失去方向,再美好的蓝图也会沦为空谈。这既是历史的启示,更是我们必须坚守的原则。

三、“严格”的科学解读:严之有格

尽管“严格”的价值毋庸置疑,但实践中却常出现对“严格”的误读,其中最典型的便是“越严越好”的极端化认知。一些管理者将“严”与“狠”画等号,认为标准定得越高、处罚越重,就越能体现“严格”;甚至将“层层加码”视为“严格落实”的表现,导致“严”脱离“格”的约束,滑向“严之无度”的误区。

脱离“格”的“严”,看似“正能量”,实则是对“严格”的异化。正如古人所言“过犹不及”,当“严”突破了合理边界,便会从“规范行为”异化为“束缚活力”,从“凝聚共识”演变为“引发抵触”,最终导致“严格管理”的效果适得其反。

四、“严格”的正确践行:严之有据、严之有度、严之有理

要真正让“严格”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把握“严”与“格”的平衡,做到严之有据、严之有度、严之有理。这既是对“严格”本意的回归,也是提升管理效能的必然要求。

严之有据,指“严格”必须以明确的标准为前提。这里的“据”,可以是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也可以是行业标准、道德准则,但必须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党员干部的行为规范,应以党章党规为“格”,“严”的依据是“是否违反党纪”;企业员工的操作要求,应以技术规程为“格”,“严”的尺度是“是否符合标准”。有了明确的“依据”,“严格”才能从“主观意志”转变为“客观规范”,让被管理者清楚“可为与不可为”。

严之有度,强调“严格”不能突破“格”的边界。“度”的把握,需要兼顾原则性与灵活性:在“格”的范围内,必须“严”字当头,不搞例外、不打折扣;超出“格”的范围,则应避免过度干预。唯有守住“格”的边界,“严格”才能既维护规则的严肃性,又保留必要的弹性空间。

严之有理,要求“严格”的执行需符合逻辑与情理。“理”既包括法理,也包括事理、情理。一项“严格”的规定,若违背客观规律,即便有“格”可循,也难以持久。

从根本上说,“严格”是科学管理的核心要素,其本质是通过“有界之严”实现“有序之治”。无论是治党治国治军,还是治厂治校治村,“严格”都是必须坚持的原则。但这种坚持绝非“越严越好”“严之无限”的越界之严,破格之严,而是建立在对“格”的尊重与对“度”的把握之上。

要实现“严格”的科学践行,需从三个层面着力:一是在制定“格”(标准)时,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确保“格”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二是在执行“严”(落实)时,坚守“格”的边界,杜绝层层加码、随意突破;三是在监督“严”的过程中,建立反馈机制,及时纠正“严之无度”的偏差。唯有如此,才能让“严格”真正成为凝聚共识、推动工作的动力,而非束缚手脚、引发抵触的阻力。

“严格”二字,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管理智慧。它提醒我们:任何规范都应有边界,任何执行都应有尺度。坚持严之有理、严之有据、严之有度、严之有格,才能让“严格”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为社会治理与组织作用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

晋化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