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榜样 BISU力量丨校长奖章获得者高远团队:在探索与协作中书写青春答卷
2025-07-06 17:1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图片

BISU

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以新闻人的敏锐洞察社会,以学生骨干的责任服务校园,以竞赛达人的创意斩获佳绩。他们是2025年校长奖章获得者团队,由文化与传播学院新闻专业高远、袁梓能、黄琬瑶三位同学组成。三年来,他们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5项、省部级奖项8项,发表学术论文2篇,志愿服务时长超1350小时,是当之无愧的“追光者”团队。


图片

团队三人合影



专业锤炼:从课堂到国际赛场

三年的新闻专业学习,为团队成员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新闻采访课让我们学会如何提问,新闻写作课训练了我们的表达能力,传播理论课则培养了我们的批判性思维。”高远回忆道。

2023年初,团队在与留学生交流时发现,很多留学生对中国地理充满兴趣,但缺乏深入的了解。于是,他们以此为契机,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创作了《“巴山夜雨”中国有,地理知识讲给你》双语地理微课视频。该作品最终获得2023年度“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国际大赛大学生专项赛二等奖。

“我们融合了可视化、受众分析与跨文化传播等新闻专业能力,把‘地理’讲成了‘故事’,把‘故事’讲成了‘力量’,让中国独特的地理现象可观、可感、可知。”高远感慨道。



团队协作:信任是最好的底色

“我们三个人的专业都是新闻,但各有所长。”高远这样描述团队构成。在备赛过程中,他们形成了高效分工:擅长写作的袁梓能负责文案策划,精通图画制作的黄琬瑶主攻视频制作,高远则负责整体的内容把关和统筹规划。

高远说道:“我们认为团队的核心是‘信任’,这样团队成员间才能坦诚交流,互帮互助”。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他们很快确定了彼此的分工。定期“碰头”分享进度,把成员们“拧成一股绳”,增强了团队凝聚力,遇到困难一起商量解决,有好的想法一起分享。如此,每个人都能在擅长的领域发挥最大的价值,同时为作品增色。

成员间的差异并未成为障碍,反而成为推动力。他们善于将“差异”转化为互补优势,使团队在各类比赛中游刃有余、持续突破,最终在配合协作中实现共同进步。



时间管理:比赛与学业的平衡

在高强度竞赛、科研与社团工作中,高远团队始终保持着优异的学业成绩。“我不会把任务笼统地列为‘完成比赛策划’,而是拆解成‘今天完成文献综述’‘明晚前确定访谈提纲’这样的小目标。”高远解释道。她习惯用明确“今天必须完成”的事项与“今天可以剩个小尾巴”的事项来划分任务完成的优先级,保证任务有条不紊地一一落实。

在准备2025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时,团队虽然着手准备比较晚,时间稍显紧凑,但小组成员还是以最高的效率推进了项目的进展。“我觉得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很重要,这种情况下我会尽可能先把紧迫的事情比如竞赛做完,之后再见缝插针地把落下的学习时间给补上。”成员袁梓能补充道。

“很多人觉得比赛会耽误学习,但我们反而通过竞赛深化了专业知识。”高远提到,在社会学课程中学到的焦点小组访谈法,被直接应用于大创项目的调研;而竞赛中发现的传播学问题,又反过来促使她回到课堂寻找理论答案,实现了“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良性循环。


图片

袁梓能参加团日活动



成长动力:在自我接纳与持续探索中找到前行的力量

高远坦言,自己并非天生就是“高能量人群”。谈及保持昂扬状态的秘诀,高远坦言,大学时光珍贵而短暂,既要享受青春、探索世界,也要为未来做好积累。初入大学时,她积极参与各类竞赛,但在大一结束复盘时,发现部分比赛与新闻专业关联度不高。于是,从大二开始,她果断调整方向,将学科竞赛重心聚焦于新闻写作、视频制作等专业领域。在她看来,自己并非天赋异禀的“高能量者”,只是在不断尝试中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节奏,在反思与调整中找准了前行的方向。“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尽力之后,坦然接受结果。允许自己犯错、失败,然后重新出发。”这种豁达又坚定的态度,成为她不断前进的内在驱动力。

除了自我驱动,校园里的点滴美好与身边人的温暖关怀,同样是高远能量的重要来源。她笑称自己是个“幸福阈值很低”的人,春天绽放的花朵、夏天聒噪的蝉鸣、秋天纷飞的落叶、冬天皑皑的白雪,这些自然景致都能让她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重燃前行的热情。哪怕只是在明德楼门前的小长廊静坐片刻,或是躺在朝阳公园湖边的草坪放空自己,也能驱散疲惫。


图片

黄琬瑶生活照



志愿服务:从利他中实现自我成长

团队累计志愿服务超过1350小时,从安民小学支教到第三十届BIBF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处处可见他们的身影。“志愿服务教会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倾听与共情。在与服务对象交流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摒弃偏见,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黄琬瑶回忆道。

这些技能在后续的比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讲好中国故事”比赛中,团队创新性地根据留学生的兴趣喜好、语言水平等个性化特征,制作了一个具有针对性的微课视频。“这其实也是一种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地理,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摸清服务对象的特点和需求,这点在志愿服务和竞赛中是共通的。”袁梓能总结道。


图片

高远参加支教志愿活动


图片

三年来,他们走过了山高水远的调研路,也度过了挑灯夜战的备赛日。他们用行动诠释:前行的动力既来自对目标的清晰规划与自我调整,也来自对生活的热爱和身边人的支持,更源于内心深处永不熄灭的自驱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翔宇东方新闻社出品

来源丨党委宣传部

文字丨陈亦希 隋鑫 郭昕

校对丨沈颖跃

编审丨黄佳丽

审定丨唐恩思

若需转载 敬请联络


作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