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东城区内众多国央企数智化转型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锻造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7月3日,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国央企数智化转型:链通产业新质生产力”专题论坛在东城区王府中心举行。东城区有着得天独厚的驻区中央及总部单位资源,论坛成为展示国央企数智化转型成果的窗口,更是东城区以平台思维链接产业资源、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实践。
01
央地协同:破局国央企数智化转型实践
中国电信旗下天翼云服务中国石化率先完成DeepSeek大模型私有化部署,将推理效率提升近一倍;中国中煤能源集团的“智控”项目通过产销平衡模型可提升集团利润创造能力达2%至5%……这些发生在东城区的鲜活案例,成为国央企数智化转型的生动注脚。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区聚集了97家国央企,其中14家央企一级总部扎根于此,占北京市央企总部数量的14%。
在能源领域,中国中煤能源集团的“智控”项目是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典范。该项目以算法模型动态优化产业链资源调配和产品流向,保障集团效率效益最大化。同时推动采购供应链管理“智转数改”,打造的“中煤智慧供应链平台”实现采购流程阶段提效21.79%。
天翼云则构建“算力+平台+数据+模型+应用”五位一体的“息壤”智算服务体系,为全社会提供普惠化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服务,建设国央企数智化转型底座,在各行各业打造了标杆案例。例如在住建领域,依托大数据治理平台支撑北辰集团数据治理体系建设,使企业运营效率提升30%以上。
这些实践不仅彰显了央企在核心技术攻坚上的实力,更展现了东城区作为应用场景“孵化器”的独特优势。尽管转型成果显著,国央企在数智化进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数字化转型的难点在于如何将技术与管理、产业深度结合,对于管理较为粗放的行业而言,厘清数字化赋能的具体路径仍需探索。同时,技术层面的“卡脖子”问题也不容忽视,如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所需的海量算力、核心算法的自主可控等,仍是制约转型深入的关键因素。
东城区数字经济发展报告也显示,区内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收入突破3000亿元,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仍有很大潜力空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东城区举办“国央企数智化转型:链通产业新质生产力”专题论坛恰逢其时,为国央企与技术服务商、科研机构、金融资本等搭建了对话的桥梁。“东城区为企业谋划各类发展及沟通渠道,尤其是天翼云这样具备核心技术能力的科创型企业,在东城区打造的产业交流平台上,以全栈技术自主可控的产品服务更多客户。”天翼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志强表示,天翼云深度参与搭建东城区“紫金云”政企协作平台,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推进的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普惠算力,降低数字化转型门槛。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有效打破了企业转型过程中的“孤岛效应”,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配置。
02
生态协同:激活数字经济要素整合
走进论坛现场的数字经济场景展示区,Collov AI的极速家装设计、像素绽放的AI PPT生成等创新应用吸引了众多目光。这些企业的技术展示,不仅呈现了数字技术的魅力,更折射出东城通过论坛平台构建的产业赋能模式。该模式以总部经济为依托,以场景需求为牵引,以政策服务为保障,正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
东城区的独特优势在于其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总部经济”集聚效应。除14家央企一级总部外,还有9家央企在东城设立科技类公司,30家国央企在此布局数科板块,形成了产业资源“密度优势”。论坛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推动国央企与上下游企业、技术服务商开展深度对接。
“我们需要的不是实验室里的技术,而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这是许多国央企在转型过程中的真实需求。东城区通过论坛平台释放真实场景需求,推动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在智慧文旅领域,新维畅想数字科技利用微痕技术、数字修复等手段对燕墩等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其成果不仅应用于《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纪录片,更成为AI大模型训练的优质文化数据集。
千寻位置的核心技术在国央企数智化转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我们自主研发的北斗时空智能芯片‘千寻步光BG1101’,为亿万级智能终端接入北斗时空智能提供了硬件基础,解决了终端设备对高精度定位的需求。我们攻克了500多项专利技术指标,实现了从卫星地基增强站到用户接收端的全链路完好性,保障了高精度定位服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为央国企数智化转型打下了统一而坚实的时空基准。”千寻位置董事长杨东朋表示,希望未来东城区能够助力搭建探讨北斗时空智能技术在低空经济、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等新兴领域的交流平台,通过与更多国央企的合作,共同推动北斗技术的创新应用,加速行业数智化转型进程。
千寻步光-北斗时空智能芯片。
北斗时空智能为燃气无泄漏示范区提供统一时空底座。
东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让数字经济生态在东城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东城区构建了完善的政策服务体系。依托东城区“1+N”产业政策体系,未来还将发布推动数字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希望通过此次论坛,构建“产学研”融合创新生态,为创新性成果做好转化落地的支撑。“未来我们将积极推动在东城区打造赋能千行百业的应用场景,构建双向赋能的产业促进生态,通过搭建产业交流平台,为企业家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期待优秀的企业落地东城。”东城区相关负责人向与会企业代表现场发出邀请。
东城区通过“腾笼换鸟”“筑巢引凤”等举措,已建成8个功能复合的产业组团,2023年贡献区级税收63.2亿元。金隅环贸科技孵化器、英特尔科创体验中心等创新载体的落地,为企业提供了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周期服务,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培育环境。
这种产业赋能模式的成效正在显现:2024年,东城区数字经济收入达3204.3亿元,“天工”“中文逍遥”等5款大模型通过备案,天翼云、中文在线等4家企业获评北京市数字经济标杆企业。数字经济已成为东城区第二大支柱产业,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03
未来布局:构建数智化转型生态闭环
东城区新智算力与大模型研究院揭牌仪式,将论坛现场氛围推向高潮。该研究院是由“政产学研用”多方共建的创新平台,推动东城区从“数字经济参与者”向“生态引领者”转变。东城区以论坛为契机,谋划数字经济发展的“未来图景”,致力于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数字经济发展范式。
据介绍,该研究院聚焦“先进智算+大模型垂直应用”,计划打造概念性验证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3+1”创新体系。该研究院由东城区政府联合金隅集团、智谱华章等20余家单位发起,将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推动AI技术在政务、医疗、文旅等场景的落地,打通技术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该研究院助力金隅集团在算力与大模型研究领域实现转型。目前,研究院已链接多家算力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生态合作伙伴,不仅服务于金隅集团的数智化转型,未来还能承接其他国央企在垂直领域中心智算力、大模型的共性业务,为行业提供转型样板、模型、标准和范式。
在算力成为核心生产要素的时代,东城区前瞻性布局智算基础设施。浩云长盛北京3号数据中心与金隅集团合作打造智算中心,规划机柜74个,智算规模超1000P;铜牛信息天坛数据中心基于国际领先的云计算技术,为客户提供安全合规的云服务。值得关注的是,东城区将“低碳零碳”理念融入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布局零碳数据智算中心技术体系,推动算力中心与绿色能源的深度融合。
“我们希望通过搭建平台、聚集资源、促进合作,让转型后的数字化企业和产业继续扎根东城。”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举办此次专题论坛,一方面展示东城区在科技和数字经济领域的成果,另一方面为国央企链接资源,促进技术企业、中小企业与国央企对接,进而扩大东城区数字经济的影响力,构建完整的产业链生态圈。以中煤集团为例,其上下游企业可通过论坛平台与中石化的石化盈科、国能数智等企业交流,同时平台还汇聚了法律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机构,形成产业协同的生态网络。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已举办五届,东城区今年首次参与。未来计划持续举办专题论坛,积极融入数字经济发展浪潮,助力东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字:付敖蕾
图片:区经信局 张传东 天翼云 千寻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