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的一天,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中等职业学校的校门口挤满了前来送别的师生。同学们把祝福卡片塞到李长富手中,转身偷偷抹泪;这位从北京海淀来的校长一步三回头,眼角泛起湿润。三年帮扶时光,一千多个日夜,他让这所学校实现了60个“首次”突破,被师生亲切称为“60+校长”。京蒙协作的温暖,就在这片草原上悄然传递。
从“零经验”到“60个首次突破”
2022年夏天,当海淀区教委的李长富带着北京海淀的教师团队踏上科尔沁右翼中旗的土地时,迎接他们的是一所“零基础”的职校——这是中组部首次“组团式帮扶”的试点,没有先例可循,更有不少人对职校学生抱着“学不好”的偏见。
“这些孩子缺的不是能力,是机会和引路人。”李长富不信邪。他像个“救火队长”,白天泡在教室、操场、宿舍,晚上趴在办公室写方案,短短三个月跑烂了两双皮鞋。他推出“1+1+1”课堂模式:1份个性化教案、1次分组讨论、1次实操训练,让枯燥的理论课变成“互动游戏”;高三课堂实行“4定+1不定”——定目标、定进度、定难点、定练习,不定时抽查学情,硬是把高考上线率从个位数提升到11.11%,还涌现出了自治区的单科状元。
老师们更觉得“像换了个学校”:过去凭感觉上课,现在有60多项制度“保驾护航”——听评课必须写3页以上评语,绩效工资和教学创新挂钩,连教案格式都有“北京标准”。李长富还把北京的专家请到线上,带着30多位老师去北京名校“取经”,硬是让这所边疆职校在盟级教学比赛中拿下“双第一”,连国家级评估专家都点赞:“你们把职校办出了精气神!”
让草原少年“精神与技能双成长”
“校风的一半在操场”,李校长对课间操进行改革创新,形成德育课程,分为冬季课间体育锻炼和夏季校园队列集体舞,全过程都是用音乐带动,学生们随着音乐原地踏步、走步、跑步、舞动。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从没想过我的孩子可以完成这么精彩、整齐的表演”,举办“家长开放日”时,一位学生家长感叹道。在李长富的带领下,学校荣获兴安盟“三全育人”典型学校荣誉称号,知名度和美誉度首次实现“逆转”,在当地老百姓口中实现对职业教育的赞扬。
他更把根深深扎进草原文化里。科右中旗有5项国家级非遗,他专门开了图什业图皮画课,请来非遗传承人当老师,自己跟着学生一起雕皮子、上色。200多个孩子跟着他学会了“在皮子上画草原”,作品拿了全区非遗展二等奖,连课题都成了自治区级项目。“不能让老手艺断在咱们手里。”他总说:“学好技能更要记住自己的根。”
最让孩子们难忘的是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李长富亲自调旗杆高度,无伴奏清唱国歌。
三年帮扶路,一生草原情
科右中旗蒙古族人数超过80%,如何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学校帮扶工作是考验帮扶校长的一个新时代课题。李长富精心设计,率先垂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做到全程、全要素、全覆盖。
从一早的校门文化,到在各个宣传栏、LED屏的爱国主义宣传,再到将新闻联播收看纳入每天晚自习必修课程,始终贯穿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月月有活动,周周有主题,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每周一全校师生的升国旗仪式,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每到这时李长富都会全程参与,点滴细节都力求做到完美。在多次大型活动中全校师生无伴奏高唱国歌,以此传承红色基因,肩负起民族的希望,也得到了兴安盟民族团结示范校的荣誉称号。2024年,李长富组织学生到北京天安门研学参观,参加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我一辈子都会记得国旗升起的那一刻,情不自禁地高喊着我爱你中国!”学生毕力格激动地说道。
2024年科右中旗中等职业学校建校40年来首次获得“国家级奖励”,学生、教师、学校分别在2024“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中获奖;首次获得京津冀“京雄杯”学生技能大赛一等奖;在金砖国家首届AI创新大赛中,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一等奖;首次登上学习强国……“愿为出海月,不作归山云”,三年来,60个首次突破的背后,是李长富从海淀不远千里远赴山海而来的真心,是用心、用情、用力践行“一年修补,二年变样,三年提升”的庄严承诺。
如今,李长富虽已返程,但他“远赴山海,只为遇见那群少年”的故事,仍在科尔沁草原传颂。这所学校正沿着他的足迹,向“兴安盟领先、内蒙古一流”的目标奋进,续写京蒙协作的新篇章。(记者 赵磊 通讯员 董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