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一品丨“新”好有你:新康园社区党建引领下的温情治理新实践
2025-07-07 11:3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今年,回龙观街道结合“改革提质年”主题活动,以“微改革、微创新、微投入”为总体思路,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工作。通过聚焦各社区特色及居民需求,形成了各社区“一社一品”特色品牌,用党建“绣花针”穿起基层事务千条线,在精准服务中有效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全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新康园社区由新康园小区和黄平路8号院两个住宅区组成,共有15栋住宅楼、2486户居民,常住人口超过7600人。作为一个建成20余年、房改房与商品房混合的大型社区,面临着物业更迭频繁、基础设施老化、居民诉求多元等典型的老旧社区治理难题。为破解这些难题,新康园社区党委以“党建引领、品牌带动、居民参与”为工作思路,创新打造“‘新’好有你”社区治理品牌,通过系列务实举措推动社区治理水平提升。

党建引领党员先行 “积分激励”激活社区志愿力量

志愿服务积分制是新康园社区破解志愿参与率低的“金钥匙”,社区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采取定制化策略,建立志愿服务积分兑换荣誉和奖励的制度,将社区志愿服务细分为环境维护、安全巡查、文化活动组织、社区宣传等项目,每项服务对应相应积分。通过启动“新”好有你志愿者招募计划,邀请党员发挥示范作用,激发志愿者的热情,继而面向全体居民招募,动员志愿者参与治理,共同为社区建设贡献力量。

今年中考期间,这个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得知社区内的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被定为中考考点时,新康园社区开展考点外围秩序引导志愿服务项目,招募通知一经发出,很快就招募到32名社区志愿者。中考期间,志愿者们每天清晨6:50准时到岗,在考点周边开展秩序维护和交通引导服务。“我是老党员,这种时候当然要带头。”志愿者中党员占比超过40%,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先锋模范作用,学校特地送来锦旗,对社区志愿者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

从“党员带头”到“积分激励”,新康园社区把志愿服务变成一场温暖的“接力赛”。不靠行政命令,而是用看得见的回报激发居民热情,让公益行为从“偶尔参与”变成“习惯养成”。

党建引领物业治理 “三早”机制破解物管难题

新康园社区中的新康园小区20余年间更换了近10家物业公司,目前由应急物业接管;黄平路8号院作为房改房,长期由首开集团托管,仅提供基础服务。物业频繁更迭带来的管理断层,让居民们一度对物业服务失去信心。针对物业管理这一社区治理的痛点,新康园社区创新建立“早发现、早干预、早化解”工作机制,推动物业服务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转变。

高层住宅楼安装单元门防护网

在“早发现”环节,社区通过“网格长日常巡查+居民微信群舆情监测”,动态捕捉风险点,给社区进行全面“体检”,围绕住、行等方面梳理社区问题,找到居民不满意的根节点。同时,居委会对社区进行日巡查,每周三上午联合物业开展排查,下午进行问题集中整改清理。前不久,有居民在网格群里反映新康园小区7号楼东侧外墙皮脱落的问题。网格长迅速通过微信网格群回应居民关切,收集加装防护网的建议并上报街道。不到两周时间就完成了新康园小区6栋高层住宅楼单元门防护网的安装,整个过程在微信群实时更新,让居民们心里有了底。

在“早干预”方面,社区建立了快速响应处置机制。所有发现问题立即录入《社区问题台账》,按照“简单问题当天办、复杂问题限时办、疑难问题会商办”的原则分类处置。同时实行“双回访”制度,物业客服先行回访,社区工作人员二次回访,确保问题真解决、居民真满意。近日,11号楼一居民反映楼前绿地被车辆、大件垃圾侵占、破坏,社区工作人员立即与物业沟通处置,当日傍晚物业就完成了车辆、大件垃圾清理,并在11号楼两个单元门前的绿化带空缺处补种黄杨,两道漂亮的“绿墙”为小区增添了色彩。

在“早化解”阶段,社区每周五组织党建协调会。由社区党委牵头,组织居委会、物业和居民共同研究解决疑难问题。会议形成书面纪要,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确保所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化解、合力化解、有效化解。今年以来,已召开联席会议25次,解决居民咨询及建议、报修、矛盾纠纷等各类问题404件。

在物业与居民的拉锯战中,新康园社区用“三早机制”织成一张隐形安全网。巡查的脚步走在问题爆发前,复盘会的灯光亮在矛盾激化前。这种“治未病”的智慧,让曾经频发的物业纠纷变成了如今台账上一个个被划掉的待办事项。

党建引领居民参 与“三联”机制促进居民自治共治

为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新康园社区探索建立了“联心、联合、联动”居民自治机制,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联心”机制重在凝聚共识。通过搭建网格群、协商议事会等居民沟通平台,倾听居民需求。今年6月,社区收集居民意见建议11条,其中8条已转化为具体措施。

“联合”机制强化资源整合。社区整合物业、社会组织、居民等多方力量,统筹资源,共同参与社区治理。近期开展的至美齐“新”回收日活动,受到了居民们的一致好评。这场活动是新康园社区联合专业回收平台,针对居民旧物闲置问题,采用“以物易物”方式,将500余公斤废旧车辆、小家电、书籍、衣物等置换为洗衣液、肥皂等实用物资。 “这些旧自行车放在楼道既占地方又不安全,现在能换成生活用品真是太好了!”特别令居民感动的是,部分品相良好的物品还将捐赠给困难家庭,实现了“环保+公益”的双重效益。

清理锅炉房周边杂物

“联动”机制确保治理实效。社区建立“发现-处置-反馈-评价”的闭环工作流程,各方协同处理问题。前不久,社区收到居民反映新康园小区内锅炉房附近杂物太多影响美观,社区立刻组织清扫工作,居民项阿姨和邻居们自发带着铁锹、垃圾钳和垃圾袋等工具,早早来到清理现场,和社区工作人员、物业人员协同作战,对小区锅炉房周边堆物、绿化带枯枝、垃圾等进行“地毯式”清理,累计清运枯枝杂物2吨。 “锅炉房周边堆放的杂物清理后,整个区域都亮堂了。”新康园小区项阿姨边擦拭额头的汗水边笑着说。

面对居民多样化的文化和健康生活需求,新康园社区依托“三联机制”精心策划古树茶韵品鉴、邻里节跳蚤市场、春日健步+净美行动、爱分类趣味游戏、健康讲座、义诊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每周2-5次常态化开展老年人合唱、舞蹈训练活动,以传承节日文化、倡导文明新风、丰富居民精神文明生活、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党建引领诉求办理 “金牌顾问”带动居民善治新风

在新康园社区“金牌顾问献爱心”活动仪式上,12号楼居民李泊宁的善举备受关注。他主动捐款7500元用于修复小区破损路面,这条位于12号楼西侧的小路因年久失修、凹凸不平存在安全隐患。李泊宁此前就多次反映社区安全隐患,在受邀参与社区治理后积极建言献策,逐渐成为社区的“金牌顾问”。

除捐资修路外,李泊宁还针对小路周边的电动车停放问题提出了科学规划建议,这些建议已被居委会纳入下一阶段社区改造计划。他朴实的话语“这条路不平,老人小孩走着不安全,我想尽点力修一修路面”,道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精神。

李泊宁现场献策

像李泊宁这样热心社区事务的居民越来越多。他们通过居民议事会、微信群等渠道积极建言献策,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实地查看问题,共同商讨解决方案。这种良性互动让社区环境逐步改善,居民满意度持续提升。

“新”好有你品牌建设自今年4月开展以来,新康园社区治理取得明显成效。12345热线投诉减少42.1%;社区环境也发生可喜变化,累计清理各类杂物近5吨。更重要的是,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显著提高,从过去的“站着看”转变为现在的“跟着干”。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居民切实感受到了社区治理的成效。

新康园社区的治理实践充分彰显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强大生命力。社区党委通过打造“‘新’好有你”品牌,将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老旧社区治理新路径。未来,新康园社区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不断完善治理机制,让社区治理更有温度、更具活力,切实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

回龙观街道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