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带您盘点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五刊”2025年第7期卷首语,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期“五刊”都带来了哪些教育热点话题和真知灼见吧!
成长的印记:学会“祛魅”
文|江苏省扬州市汶河幼儿园 沙洋
亮点金句
涵育生命 呵护成长
文丨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
金都分校 郑丹娜
亮点金句
重申数智时代课堂教学的人文性
文|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森
亮点金句
智启心育,
护航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文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周凯
亮点金句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当前,人工智能逐渐融入中小学教育,显著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如何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规避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已成为教育领域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技术逻辑”与“政策导向”的同频共振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和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的环境不断变化,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国家与社会关注的焦点。北京市教委立足学生成长规律,从“课间一刻钟”到“体育八条”“美育浸润行动”,再到“身心健康二十条”,系统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环境建设,聚焦同伴、师生和亲子关系优化,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构建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新应用场景。这一系列举措既体现了政策导向,又契合了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的方向,为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实践样本。
“价值定位”与“路径创新”的双重构建
首先,智能化是心理健康服务的最新发展趋势。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如专业师资短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难以满足个体差异化需求等。人工智能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智能分析能力和个性化服务能力,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变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将人工智能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望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准化、智能化和个性化,为更多中小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其次,人工智能赋能为心理健康教育提质增效提供全新路径。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智能问答等手段,在早期风险预测、心理问题自动筛查、个性化干预等方面展现出了更强的优势。从自然语言处理到情绪识别,从内容生成到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可以形成“感知-反馈-调节”的完整辅助闭环。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有效突破时空限制,构建动态化个体心理画像,为实现心理风险识别、精准预警和主动干预创造了条件。
最后,构建更智能化、更便捷的心理服务支持网络。当前,学校、家庭与社区等场景下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共享率低,传统的心理健康评估难以有效捕捉心理问题,容易错失对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关键窗口期。搭建区域、学校层面的智能网络平台,能够聚合丰富的心理健康资源,实现数据的共享互通,有效识别和预测青少年心理风险,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同时,人工智能扮演三重角色:心理教师的智能助手、学生的情感伙伴以及家校互动的桥梁,心理教师借助人工智能探索守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新方式,进而不断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和实效。
“科技向善”与“育人初心”的双向奔赴
当前,人工智能赋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处于探索和初步应用阶段。人工智能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本质是一场关于教育与技术关系的再思考。当技术能够识别孩子眼中转瞬即逝的情绪变化,当算法可以预判青春期微妙的心理活动时,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接近“健康第一”的教育理想。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加谨慎地把握技术与人文的平衡,实现“科技向善”与“育人初心”的双向奔赴。在这个智能时代,守护心灵健康的密码,或许就藏在技术理性与教育温情的平衡之中。
高质量教材建设需要思维方式创新
文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
与教学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郝志军
亮点金句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明确提出,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高质量教材体系。高质量教材体系事关国家事权的落实,事关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基础工程,因此必须树立全新的思维方式。
战略性思维。一是高站位。要从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和教育强国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教材建设。教材是贯彻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一环,也是建设人才强国的重要基石。二是明方向。围绕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来认识教材。三是开眼界。立足本土与时代两个向度,既要充分吸取本土深厚的文化资源,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的新成果,中国历史文化成果以及当代中国变革性实践成就等内容,同时,还要敏锐洞察教材建设的国际动向,体现时代和社会科技新成果。
整体性思维。一是教材研究要以人的生命完整性需要为出发点,关注新时代背景下的幼儿、大中小学不同 阶段的学生群体发展需求的连贯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来建设教材。二是教材研究与其他学科研究的融通性。教材研究是跨学科甚至是无学科的,是有边无界的研究。教材研究不仅要以课程论研究、教学论研究为依托,还需借助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教育学科以外的学术思维来展开,系统考察教材的知识、情感、价值等维度。三是教材建设各环节(立项、编写、审核、出版、使用、评价)研究的贯通性。教材建设是一个多流程的复杂过程,而且各环节之间相互影响,因此各环节的研究之间也要前后融通。
理论性思维。以理论思维来认识教材、把握教材,坚守知识的真理性,深入把握、挖掘教材建设的内在规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材理论。一是坚守教材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立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文化、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同时要借助分析哲学对教材领域的众多概念进行清晰分析,厘清教材研究范畴中的核心概念 ;二是充分发挥我国学人对教材建设的研究力量,提出我国教材研究的核心命题。
实践性思维。立足教材建设的丰富生动实践,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政策与行动相统一,力图把握事实中、生活中的“教材”。一方面,开展精细化的实践性教材研究,考察教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状况,不仅要关注教材内容呈现了什么,还要研究内容占比的多少说明了什么问题、到达什么程度是最佳的、哪些内容被空无了而哪些内容冗余了等问题。另一方面,专业人员需深入学校教学一线,考察各类教材的实际使用情况,实地调研国家教材、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等各级各类教材的使用情况,为教材编写提供现实依据。
专业性思维。专业化的教材需要专业化的人,专业化的人建专业化的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精品教材的建设尤其需要来自专业人员的专业性认识作为支撑。教材研究专业人员队伍的参与,能够发挥专业优势,坚持好育人导向,综合处理好教材的意识形态属性、内容属性(选材内容)、教学属性(教学性设计)、物理属性(图 文编排)等方面的关系问题,处理好思想性与科学性、本土化与国际化、传承与创新等关系。
综合丨《学前教育》《北京教育》《中小学管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育科学研究》
责编丨徐靖程
复审丨云凯杰 终审丨张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