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桥,关乎民族命运与尊严;一场战役,拉开全民族抗战的序幕;一段城墙 ,诉说着历史的故事……如今,从丰台分局卢沟桥派出所民警的视角,站在全民族抗战的起点,用刻进骨血的不屈记忆讲述,从过去到当下,传承与弘扬的故事。
PART-01卢沟桥畔的守城人
“那一夜,轰隆的炮火声打破了卢沟桥畔夜空的宁静。卢沟桥畔的枪声激起中国人民奋勇反抗,吹响了全民族抗战总动员的号角!”铿锵有力的讲解声音从卢沟桥桥头传来,每年这个时候,丁黎亮都会为来辖区参观的游客们讲述那段刻骨铭心的故事。
丁黎亮辖区的群众都叫他老丁,他是卢沟桥派出所社区民警,2021年“北京榜样·最美警察”。他并不是这里的“土著”,但却是扎根在这里的尽心尽力守护者。
2013年,丁黎亮转业到公安,次年就接手了社区警务工作。当从师傅手里接下社区警务工作的那一刻,师傅就告诉他:“守护好辖区的平安,守护好群众的平安,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下片、接警、巡逻、走访。丁黎亮成为群众微信运动里的“步数大王”。护送孩子上学、调解邻里纠纷,这些成了丁黎亮工作中再平凡不过的场景,也是社区工作最真实的展现。丁黎亮发现,在辖区里的两个城门是居民们的出行要道,但由于门洞狭窄,机动车大多双向行驶,经常发生车辆刮蹭事故,引起纠纷,并造成交通拥堵,居民们对此抱怨纷纷,更让丁黎亮担心的是这极容易对古建筑的墙面造成损害。
优化交通出行,保护古建筑,化解矛盾纠纷,势在必行。他立即同相关部门和群众代表等进行会商,大家一起集思广益,终于找到问题的症结,并顺势立了新规——所有车辆变双向出行为单向循环,西门进,东门出。
道路交通改善后,他还带领志愿者清理城门周边环境,鼓励居民参与社区管理,让“出行堵点”变成“安全据点”。如今,辖区交通秩序井然,让居民的抱怨声化作了对他的赞许。老丁说:“我们对老百姓用心,他们才能对我们用情。守护,守的是民心。”当年战士们用血肉之躯守护家国,靠的正是与百姓休戚与共的民心根基;如今老丁用“铁脚板” 丈量社区,本质上是在传承“以心换心”的守护哲学。
如今,卢沟桥派出所民警帮居民调解纠纷、护送老人穿过人潮,用“小事不小看、小事当成大事办”的行动证明:民心即城池。“守护”二字不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坚守,而是一代代人用真心筑起的精神长城。
PART-02从战火到烟火
“当年战士拼命守的是国门,如今咱们守的,是老百姓能瞧见的太平日子。都说卢沟桥石狮子数不清,但群众的糟心事儿,一件也不能给数漏了。”不久前,老民警王栋给新警上了一节思政课,讲的就是十一个炮坑的故事。
“70多名中国守军在500多名日军面前毫不退让。”“打,也许是死;不打,就是亡国奴!”“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投身于抗战的大潮,将青春和热血融进脚下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如今我们站在这里,担负的不仅是一名警察的责任,更是这座城脉动的红色基因。”老一辈民警的声音里,每每说起那段历史,都会带着颤抖与崇敬。
新警刘洋刚入职时,曾对老民警们的执着有些不解:“都过去这么多年了,为什么还要一遍遍讲这些故事?”直到有一天,他跟师傅一起出警,看到师傅动之以情耐心调解的情形,就明白了其中的深意。
那是一起辖区群众因共用院墙倒塌导致货物损失吵得不可开交的警情。到现场后,师傅耐心听了双方的讲述,然后没有立刻发问,而是带两人望向不远处的卢沟桥,声音低沉而有力: “看看这座桥,1937年7月7日,枪声就在这儿响起。那时候,敌人打进来,山河破碎。为什么能挺过来?凭的就是咱中国人骨头硬,打不倒!多少战士、百姓,缺衣少食,顶着炮火不退,为的就是今天咱们能过安生日子!”他目光扫过争执的两人,继续说下去:“当年那么难,大伙儿抱成团,才守住这片地。现在没外敌了,咱们自己人为一堵墙、几箱货,斗得脸红脖子粗?”对比眼前的纠纷,两人握手言和,共同承担修复。
那一刻,刘洋突然明白了老一辈常说的“历史照进现实”——那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它镌刻在城墙的伤痕里,流淌在百姓的血液中,更应该在他们的守护中延续。
PART-03民心即城池
民心所聚,方为根基;民心所向,方能致远。平安时,我们是百姓最坚实的后盾;危难时,我们就是群众最信赖的脊背。
前年,暴雨来袭,永定河遭遇140年一遇的洪峰,近两千名群众被困。危急时刻,全所上下闻“汛”而动。刚刚奋战三天两夜、才踏进家门的民警转身折返;距离退休仅剩12天的常大姐趟着齐腰深的积水赶来;高烧39度的副所长拔掉输液针头冲上一线。与此同时,11家宾馆主动腾出全部客房,5家餐饮企业以成本价供应热饭热菜。
警民同心、昼夜鏖战,72小时内1658人全部安全转移。更令人动容的是,许多被救群众自发加入救援队伍,从“被守护者”化身“守护者”。
洪水肆虐的阴霾里,藏蓝警服与红马甲并肩而立,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生命之堤。这不仅是卢沟桥“民心桥”精神的延续,更是抗战岁月里“军民鱼水情”在新时代的生动写照。当年,战士们用胸膛挡住子弹;今天,我们用肩膀扛起希望。守城,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使命,而是一群人、一代人、代代人的不懈努力。
PART-04石狮不语,鱼水相连
曾经,数着卢沟桥上石狮子长大的孩子已渐渐老去,历经战火烽烟的卢沟桥地区,如今一派安宁。三五行人走过,几位老者在古树下对弈闲谈。早点铺蒸腾的热气里,朝阳为辖区镀上一层柔和的金辉。
偶尔宁静中也会有一丝“喧嚣”,比如张大爷又把电动车停到了秦阿姨家门口,这个时候还未等“110”的报警声响起,“宛平哨兵”就已就位。“阿姨别急别急,我先把车给挪开,别耽误您出行。”“张大爷,咱们有电动车停放点,您怎么老停人家门口啊,咱可不能图方便就给别人添麻烦。”“薛警官,事情解决完了,您放心吧,有问题我们再找您。”
卢沟桥派出所“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组建了一支由辖区居民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将家长里短、邻里纷争止步于萌芽,化解于源头。200余名志愿者,已经成为守护辖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并且这份力量还在不断蓬勃壮大。当朝阳再次为卢沟桥的石狮子镀上金边时,红袖标与藏蓝警服共同守护的,不仅是当下的安宁,更是一代代人传承至今的家国情怀。
卢沟桥派出所还有很多民警,他们如同一条条纽带,将卢沟桥派出所与人民群众紧紧相连。
▲有深夜出警,虽不通水性,但毫不犹豫跳入晓月湖,解救轻生男子的民警贺玉斌。
▲有辖区里出了名的“婆婆嘴”,总能在调解群众矛盾时,耐心倾听陈述、客观分析问题、给出妥善解决方案的民警刘洋。
▲有累计帮助群众挽回损失几百万元,与诈骗分子斗智斗勇的反电诈民警隋丽娜。
▲有前脚帮助一位发病的女子及时就医,后脚又驱车20余公里,追回群众遗失手提包的民警李劲松。
▲有多次上门,帮助孤寡老人办理户口,为多名群众解决难题的户籍民警杨昆鹏。
历史的记忆从未沉睡,它在老民警讲述历史时颤抖的尾音里,在年轻警员调解纠纷时认真的眉宇间,更在每个普通居民自觉守护家园的日常中,正如那段被风雨磨洗却愈发清晰的城墙标语,“民心永驻,此城长青”。
来源 丰台区融媒体中心
丰台时报
通讯员 于洋 韩柳
编辑 任可馨
审核 赵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