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滨州农民的“甜蜜”逆袭
2025-07-10 15:4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张士翠(中)在展示她创作的面塑作品。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现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糖画)代表性传承人张士翠正进行技艺展示。只见她手持铜勺,以熬制的糖浆为墨,手腕轻转间,缕缕金丝般的糖液流畅地落在大理石板上。短短几分钟,一只栩栩如生的展翅凤凰便跃然眼前,引得现场观众发出阵阵赞叹。

令人惊叹的是,这位手法娴熟的糖画艺人,在20多年前还只是惠民县胡集镇的一位普通农民。

在惠民县姜楼镇兰家村,村民张士翠曾以务农为生,生活较为拮据。为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她思虑再三,最终选择学习糖画技艺。

糖画,又称“糖影儿”“糖饼儿”。这项技艺以铜勺为笔、糖液作墨,通过艺人娴熟的手法在石板上绘制图案。糖画起源于唐代祭祀用的糖供,明清时期逐渐发展为民间艺术,自四川经河南传入山东。至清代,糖画技艺达到鼎盛,技艺日趋精妙,创作题材涵盖龙、凤、鱼、猴等十二生肖及吉祥图案。

2001年成为张士翠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她前往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式拜师于当地著名糖画艺人习志永。学徒期间,张士翠坚持每天在纸上临摹图案,待线条掌握精准后,方转入糖浆实操阶段。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糖画艺术对技艺要求极高,需要长期的专业训练。据张士翠介绍:“糖液在常温下会快速凝固,创作时动作要快。用糖作画相当于连笔画,每一笔都不能间断,因此要提前设计完整的笔顺路线,还要掌握‘一笔成型’的连笔技法,以防止糖液变凉无法使用。”

进行糖画创作时,先将炼制后的蔗糖置于大铜勺内,用小火加热熔化,然后以小铜勺为笔,以糖液作墨,运用抖、提、顿、放、收等手法控制糖丝粗细,时快时慢、时高时低,随着缕缕糖丝流淌在光洁的大理石板上,诸如飞禽走兽、花鸟虫鱼、金龙彩凤以及神话人物等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呈现了。

除了糖画、糖人,张士翠又学习了捏面人、毛猴、中国结、草编、剪纸、老北京绢人、老北京鬃人等手艺。

近年来,张士翠频繁参加北京等地的庙会,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北漂”。她先后加入北京市西城区世纪传承文化协会和北京手工艺术协会。她多次在外企高层论坛及企业年会等活动中进行现场表演,同时被多所学校聘为非遗教师,向学生传授非遗技艺。2017年,为推广糖画、糖人技艺,她成立了滨州市煜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走出去,才会有更多机遇和未来,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张士翠说,“北漂”经历让她的传统手艺从村庄走向城市,不仅开拓了事业,也带来了丰厚的市场回报。“现在我们夫妻俩都从事非遗手工艺制作,年收入可达20万元左右。”从艺多年,她的成功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其丈夫刘延贵同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擅长捏面人、糖画、木版年画、皮影戏表演、老北京风车、五谷画等传统工艺,在业内颇具知名度。

“老手艺需要传承。”如今,慕名前来拜师学艺者众多,张士翠已招收来自全国各地的10余名徒弟。

为了让传统技艺与时俱进,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她在产品创新方面不断探索。在保留传统十二生肖糖画的基础上,她结合当下流行动画元素,创新推出了系列卡通糖画作品。

张士翠表示,正是祖辈传承的智慧帮助她走出农村,在北京实现了从手艺人到教师、再到创业者的转变。怀着回馈社会的初心,除日常创作外,她积极参与家乡非遗展演活动,通过义务授课等方式,希望让更多乡村孩子爱上这门甜蜜的传统技艺。

如今,张士翠仍在续写着属于自己的“甜蜜故事”。


作者:

滨州网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