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三说人性中的“善”与“恶”
2025-07-14 11:1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关于人性中的“善”与“恶”,本人已连发两文一说再说。但这确实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并非二说三说就能透彻全面地说明白,不过仅是触及底层逻辑而已。前两篇文章一说再说侧重于讲“善”与“恶”,而对于“人性”这个“根”,缺乏深入解读。因此有必要三说此题,侧重从人性的角度谈谈善与恶的来龙去脉。

“人性”这两个字,说起来简单,细究却像一张复杂的网。它不是生下来就写好的“说明书”,更像一个带着先天基因、又不断被环境改写的“操作系统”。谈论人性,总绕不开善与恶这对缠绕千年的命题。我们常说“人心难测”,又总在生活里感受着“举手之劳的温暖”与“不经意的伤害”。或许,与其纠结“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不如先看清人性究竟是什么,以及善恶在其中如何生长、博弈,最终找到让善意扎根的土壤。

从最根本的层面看,人性里藏着两种最原始的驱动力。一种是“活下去”的本能——饿了要吃,冷了要穿,遇到危险会想逃,为了资源可能争一争。这种本能不带道德色彩,却可能在极端情况下催生自私,甚至伤害他人,这是人们常说的“恶”的源头之一。但另一种驱动力同样根深蒂固:人是群居动物,进化里早就刻下了“合作才能活得更好”的密码。看到别人摔倒会想扶,听到哭声会心软,愿意和同伴分享食物——这种共情与协作的倾向,正是“善”的种子。人之初,并非只怀“善种”或“恶苗”。进化赋予我们合作的智慧(互惠带来双赢),也留下竞争的爪痕(资源稀缺时可能抢夺)。婴儿时期获得的温暖拥抱,奠定了我们信任世界的基石;而成长路上遭遇的冷眼与欺骗,也可能筑起心墙。社会像一位严师,通过赞许的目光或冰冷的规则,告诉我们何为对错。然而,真正的战场在内心。当诱惑当前——比如一笔轻易可得的不义之财——脑中便有两股力量拉扯:一边是“利己”的冲动:“拿了它,没人知道!”;另一边是“利他”的声音:“这会伤害他人,我良心何安?”胜负的关键,在于“心之力”的强弱。

所以人性既不是纯善,也不是纯恶,更像一片待耕耘的土地:先天有适合“善”生长的养分(共情、合作欲),也有适合“恶”滋生的缝隙(自私、防御欲),最终长出什么,要看后天浇了什么水、施了什么肥。就像同一个人,在友善的家庭里可能温和谦让,在弱肉强食的环境里可能变得刻薄——人性的本质,是“被塑造的可能性”。“人性”二字,古往今来争论不休。它并非高悬于天的神秘之物,更像我们每个人心底那条奔涌的暗河,混杂着泥沙与清泉。若说它是纯粹的“善”,为何街头老人跌倒,总有人犹豫不决?若说它本“恶”,又为何在汶川地震的废墟上,素不相识的人们会以血肉之躯相互支撑?

人性非一张白纸,也非刻满定数的碑文。它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底色——求生存、护自身的本能,如同埋藏心底的火种;它是社会熔炉的锻造——父母的言传身教、邻里的相处之道,都在我们心上刻下印痕;它更是灵魂深处的微光——我们会内疚、会自省、会追问活着的意义。这便是人性的三重奏:生物本能、社会塑造与精神觉醒的交响。它矛盾而流动:既渴望独享蛋糕,又期盼与人分享;既可能因压力而暴躁,也能在平静时展现温柔。

人性如璞玉,善与恶是其纹理。社会的和谐,非期冀人人成圣,而在承认纹理存在的同时,以智慧的制度为砧,以温暖的文化为锤,以自觉的修养为刃,精心雕琢。当诚信便利可触、当不公必遭惩处、当异见获得包容、当无助者感受温暖,善的溪流终将汇聚成河,承载着我们穿越人性的幽谷,驶向更开阔的和谐之境。这雕琢的过程,便是文明在人性基石上,永不停息的攀登。

善与恶从来不是人性里固定的“零件”,而是在后天的拉扯中慢慢成形的。

小时候,妈妈会夸“把糖分给妹妹的孩子懂事”,老师会批评“抢别人玩具的行为不对”——这些来自家庭、学校的反馈,像一双双手,把我们先天的共情倾向慢慢塑造成“善”的行为习惯;反过来,如果一个孩子发现“哭闹撒泼能得到更多”,或者看到“老实人总吃亏”,那自私的本能就可能被强化,甚至演变成伤害他人的“恶”。再往大了说,社会的规则更关键:如果闯红灯会被罚款,排队能更快买到票,人们自然更愿意守规矩;如果“老实人吃亏,钻空子得利”,那投机取巧就会像杂草一样蔓延。

而每个人心里的善恶博弈,说到底是“短期欲望”和“长远理性”的打架。比如看到钱包,本能可能想占为己有(短期利益),但转念想到“失主会着急”“被发现会丢脸”(长远代价),理性就会把念头拉回来。这里的关键,一是社会有没有明确的“善恶清单”(比如法律和道德),二是自己能不能跳出眼前的得失,看到更长远的关系——就像借钱给朋友,短期是损失,但长期可能收获信任;欺负同事,一时痛快,却可能毁掉整个工作环境。

这种博弈也体现在人和人的互动里。你帮了邻居一次,他下次看到你家晒的衣服被雨淋了,大概率会帮忙收一下——善意是会传染的;可如果你的好心被当成理所当然,甚至被反过来算计,那下次再想付出时,心里就会打鼓。更复杂的是,我们对别人的善恶判断,常常带着“私心”:对自己人,哪怕有点小毛病也能原谅;对陌生人,一点不合意可能就贴上“坏人”的标签。这种偏见,很容易让小矛盾变成大冲突。

从人性的角度看,和谐社会应让善的生长更被鼓励,让人和人之间的猜忌少一点,信任多一点。最实在的办法,是用规则把“善”和“好处”绑在一起。比如现在很多地方搞“诚信积分”,按时还钱、遵守交通规则能加分,积分高了能享受贷款优惠、优先办事——这不就是顺着人性“趋利”的特点,让人觉得“做好人不吃亏”吗?反过来,对坑蒙拐骗、倚强凌弱的行为,必须让它付出实实在在的代价:法律要严惩,社会要谴责,让“作恶”的成本远高于收益。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再是句空话,大多数人自然会朝着善的方向走。

更重要的是,要给“信任”多一点空间。人性里本就有“怕被骗”的警惕,比如看到老人摔倒不敢扶,不是不想善,是怕被讹。这时候,社会需要搭一些“信任的脚手架”:比如给做好事的人提供法律保护,用监控还原真相,建立纠纷调解的公道平台。当“帮人”的风险降低了,心里的顾虑少了,善意才能更勇敢地表达出来。

还有一点,是用文化和教育唤醒人性里的“大局观”。现在的孩子从小学习“分享”“合作”,其实就是在培养他们的共情能力。当每个人都明白“别人的难处可能也是自己的未来”,就不会只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就像排队时,你愿意等一等后面的人,其实也是在为自己下次排队时的顺畅铺路。

说到底,人性就像一条河,“善”与“恶”是河水里的两股力量,既会互相冲撞,也能彼此成就。我们不必幻想河水永远清澈,但可以一起修堤筑坝:让规则拦住恶的泛滥,让信任疏通善的河道,让每个人都能在这条河里,既保护好自己,也能帮到别人。这大概就是人性在善恶博弈中,最温暖的可能。


作者:

晋化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