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在北京教科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北京市通州区学习科学友善用脑项目学校交流座谈会举行。会议旨在总结项目的学期工作,分享各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借鉴彼此有益经验做法,形成集成效应。本次活动由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组织,12所学校参会分享。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通州全区已有20余所学校参与了学习科学友善用脑项目实践。这些学校形成了学习科学课堂教学改革共同体,在各自取得不同收获和成绩的同时,对区域教育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助力。
学习科学友善用脑为学校发展带来新契机
“从开始的‘强制推行’到教师慢慢接受,再到主动研究实践,学校经历了外部输血、内部造血,现在进入了向外输血阶段。”通州区龙旺庄小学校长齐久波从自己在两所学校推动友善用脑的经历出发,肯定了学习科学友善用脑项目的作用,“看到学生眼里有光、脸上有笑、阳光灿烂、自信满满的状态,我觉得,心里认准的事情就要坚信能做好,并坚持做下去。”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陈金香校长表示,多年来,学习科学友善用脑项目不断赋能学校发展,学生、教师和学校都发生了明显变化,教师的教学理念得以转型,教学教研能力得以提升,学校教师队伍影响力得以扩大,从本校走向集团,走向区域校,推动了区域教育的发展。
永乐店中学是一所位于通州区东南部的完全中学,2005年被认定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引进和实践学习科学友善用脑后,我们开展通识培训、封闭学习、参观考察、专家指导、榜样引领等活动,让教师学习科学友善用脑指导工作。”永乐店中学主任关正兵表示,“经过5年多的实践,老师们的课堂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是传统的‘满堂灌’,取而代之的是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变得更高,通过小组的激烈讨论,经过思维火花的碰撞,更多的是学生自行得出结论,获得新知。”
教师有了让人“刮目相看”的新成长
“我们学校有一位教师,曾一度不想再当老师了,在实践了一段友善用脑项目后,又重拾自信,对教学充满了兴趣。”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副院长、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实验学校校长全斌介绍了学校教师的变化。2022年6月,全斌以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副院长身份兼任实验学校校长后,针对课堂存在的“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兴趣不高、效率低”等问题,提出“学生在中央、教师来帮忙”等引领性价值理念,以友善用脑项目为抓手,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目前,项目助推形成了生成的课堂、互动的课堂、升华的课堂、展示的课堂和快乐的课堂等充满新特征的课堂。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王宏岩副校长同样分享了在通州区第六中学和目前学校主要负责推进友善用脑项目时,看到项目带给老师的影响和改变。他表示,在理工附中通州校区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带领骨干队伍并亲自上课,运用友善用脑方式上课,改善了课堂上常有学生睡觉的情况,并且使一位青年教师发生了让人“刮目相看”的新成长。他表示,友善用脑课堂注重情境创设,通过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是转变课堂形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来自通州区第六中学物理组的袁老师也曾经遭遇成长瓶颈,在运用传统“盯学生”方法难以奏效的情况下,他借助友善用脑项目和专家的帮助,实现了教师课堂授课方式极大转变、学生学习成绩的明显提升。
友善用脑课堂改变了师生单一对话教学模式
通州区觅子店学校实施友善用脑的时间相对不长,学校副校长何志国感慨道:“与高人交流,如食甘饴;与高人过招,不是被打趴,就是被激发”。他指出,友善用脑课堂与传统的课堂相比,最本质的一个区别是改变了师生单一对话的模式。传统课堂疏于情境设计,方法单一,主要是线性教学过程,存在结构缓慢、评价简单化等弊端。友善用脑理念和策略有助于课堂形态的创新,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通州区中山街小学永乐店校区副校长周立娟说,友善用脑课堂上,学习不再是沉重负担,而是充满乐趣的幸福探索,学生从“要我学”变成了“幸福成长”;教师从“经验型”转变为“幸福耕耘者”,家长也跟着从“焦虑型”成为了“幸福陪伴者”。
通州区梨园镇中心小学校长徐宏曾经是践行友善教理理念的老教师。他希望借助友善用脑项目,带着老师们打造素养导向下的新课堂,培养学生具有“聪明的脑、温暖的心”,让自己的学校再上一个新台阶。
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秘书长李荐表示,学习科学友善用脑坚持“所有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的核心理念,相信和尊重学生,遵循人的学习规律转变教师理念,通过强调目标、活动、规则,将教师讲授的课堂转变为师生互动的研学、共学新形态,对老师们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要求,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具体的路径参考。
(采写:本报记者 李继君;编辑:邓丽;复审:李继君;核发: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