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晚19:55分,在北京邮电大学建校70周年倒计时100天之际,“北邮星纪念塔”启动仪式在沙河校区举行。
“北邮星”是一颗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主带小行星。它以平均每秒近17公里的速度在太空中穿梭,每天大约运行143万公里。“北邮星”名字源于一位为我国光纤光缆领域和“中国天眼”项目作出卓越贡献的学者——北京邮电大学林中教授。正是基于林中教授及其团队的突出贡献,国家天文台向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编号为101810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 “北邮星”,其编号巧妙包含北邮的生日(10 月 18 日),成为北邮学术成就与科研精神的永恒象征。
70周年校庆前夕,学校与中国铁塔在沙河校区联合建造了 “北邮星” 塔。这座塔高41米,是集“纪念塔+基站”于一体的融合设计,是当前国内小行星纪念标中最大单体建筑,成为校园内一处兼具精神象征与技术应用的独特地标。作为基站,它集成了 5G 通信设备,可增强校园及周边区域的信号覆盖强度与稳定性,为师生日常通信、科研实验中的数据传输提供可靠网络支撑;同时,其设计融入了未来通信技术预留接口,能够适配 6G 技术试验需求。
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续梅,党委副书记、校长徐坤;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耿时敏;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姜鹏出席启动仪式。仪式由副校长任雄飞主持。
续梅在致辞中回顾了北邮科研团队在助力“中国天眼”建设中,扎根实验室攻坚克难,突破大跨度柔性连接信号传输难题、为FAST构筑宇宙信息桥梁的历程,讲述了林中教授作为光纤检测学科拓荒者,研发我国首台“光纤光缆机械性能检测试验机”,助力“中国天眼”,且谦逊担当、资助学子的感人事迹。续梅强调,“北邮星”塔的落成点亮不仅是建校70周年倒计时的里程碑,更是历史的见证,是育人的丰碑,也将是北邮吹响新征程的号角。希望北邮人以“北邮星”为灯塔,以林中教授为榜样,胸怀“国之大者”,在信息科技领域的探索中勇攀高峰,让更多“北邮方案” 融入国家战略,让更多“北邮智慧”服务高质量发展,让协同创新汇入科技强国的星河。
徐坤代表学校接受国家天文台授予的国际永久编号第101810号小行星公报、证书及轨道铜牌。
耿时敏在发言中表示,“北邮星”塔的建成与点亮,是北邮校史传承的里程碑,更是校企双方产教融合的新地标。他对中国铁塔与北邮长期以来形成的紧密良好合作关系表示肯定,对双方以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为契机,积极推动形成产教融合新机制、新样板,并在 5G、6G 技术研发、人工智能、通信融合等领域形成新合作表示期待,希望进一步加强合作,为各行各业提供数智化服务,共同书写“共建共享、共赢未来”的新篇章。
仪式上,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姜鹏宣读了“小行星命名公报/证书”。
国家天文台邹虎研究员介绍“北邮星”发现历程。
领导嘉宾在现场写下BUPT字样,点击发送后共同启动了激光装置,这束连接着七十载的厚重历史与璀璨未来的光,点亮了纪念塔,也点亮了北邮人探索宇宙、连接世界的永恒坐标。
在师生代表主题宣讲环节,北邮教师高立与校友仁增曲珍娓娓道来,讲述了“北邮星”背后关于林中教授感人至深的故事。他坚定的报国情怀,他对科学的执着追求,他乐教爱生的崇高精神,激励着一辈辈北邮人坚定前行。
仪式在合唱团《夜空中最亮的星》节目表演中圆满落幕。
北邮星运行在一个具有较大倾角的椭圆轨道上,与黄道面的夹角约为26度。轨道近日点距离为4.1亿公里,远日点距离为5.6亿公里。这颗小行星的公转周期约为5.8年,意味着"北邮星"上的一年相当于地球的5.8年。
“北邮星”塔的落成,不仅是对林中教授贡献的铭记,更象征着北邮人勇攀科技高峰、攻克艰难险阻的精神传承。实体建筑成为连接历史荣誉与技术创新的纽带,更生动地诠释了 “产教融合、学以致用” 的理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北邮学子投身科研,为国家科技事业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