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十批援藏医疗队工作纪实
2025-07-14 18:1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三年来,北京援藏医疗队聚焦“精准援藏、长效援藏”理念,以“组团式”医疗援藏和“三级医院对口帮扶”为抓手,凝心聚力通过提升当地医疗服务能力、加强人才培养和重点专科建设,推动医疗援藏从单纯的输血模式转变为造血和活血模式,为西藏老百姓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彰显了援藏医疗队始终 “走在前列”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他们认真贯彻援藏精神,坚持首善标准,强化首都意识,发挥北京医疗优势,贡献北京医疗力量,全心全意助力京藏医疗交往交流交融。

北京援藏医疗队每批次援助期限为一年,每年7至8月进行轮换。每批次援藏医疗队共36人,其中“组团式”援助医疗人才共计21人,援助拉萨市人民医院;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医疗人才15人,援助三县区人民医院。三年来,共计108人次医院管理、临床诊疗专家援藏,在各自领域进行了援助,做出了贡献。

聚力“项目+信息化”

构建跨域新模式

科学“闭环管理”,发挥项目效益。援藏医疗队紧抓援藏项目实施,严格落实“项目结对管理联系人”制度,解决项目管控不到位,责任不明确,考核监督不完善的问题,全程闭环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从项目启动到项目竣工,发挥医疗援藏项目效益。针对医院基础设施滞后、医疗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等问题,京藏协作,受援双方同出力,争取各方资源,多渠道筹措资金数亿余元,建设了医疗专家楼、血透中心、门诊楼改造、导管室建设、临床实训中心、高原康复研究中心等项目;采购了呼吸机、血液过滤机、3.0T核磁、128排CT、导管室等一批重要医疗设备,全院硬件设施得到了全面改善,医院整体规划得到有效提升;重视信息化建设,通过现代技术使医院各项功能流程也不断优化。在北京援藏资金支持下,完成了信息化一期工程,建设了医院官网、OA办公系统、多媒体引导系统,改善了远程会诊中心,实现与北京市属10余家医院互联互通,使西藏人民享受更加优质的内地医疗服务,实现跨步发展。

实施“组团工程”,贡献北京医疗力量。拉萨市人民医院充分发挥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核心作用,聚焦强三甲及“大病不出藏”目标,持续提升医院服务能力。与2015年“组团式”援藏实施前相比,医院编制床位由240张增加至550张,同比增加1.37倍;年门急诊量达36.97万余人次,较2015年同比增长2.25倍;住院量突破2.05万余人次,较2015年增长1.63倍;手术量达8021台次,较2015年增长3.07倍;平均住院日降了1.72天,医疗业务收入较2015年将近翻了两番,建设了区内首家4K数字化手术室,手术间增加6间;医院病区由8个增至21个,诊疗专业、学科由原来的13项增加至28项,各项医疗服务达到了历史新高,患者就医体验和满意度逐年提升。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公立医院绩效监测管理平台公布的最新“2023年度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监测指标”结果显示,拉萨市人民医院国考档位与排名大幅提升,国家监测指标等级首次从B等次提升到B+等次,标志着医院在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四个维度的成绩再创历史新高。

首善标准筑基

项目为笔绘就高原新篇

推进“以院包科”进展。拉萨市人民医院与首都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妇产医院、朝阳医院、天坛医院、世纪坛医院等11家医院达成“以院包科”协议。在北京11家责任医院专家的指导下,医院先后完成西藏自治区危重症救治中心、新生儿危重症救治中心、国家胸痛中心、综合防治卒中中心、创伤救治中心“五大中心”的建设;成功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消化内科和呼吸内科2个。

完善科室建设,助力“三甲”建设。新建急诊科、重症医学科(ICU)、肿瘤科等20余个学科,重点打造了妇产科、儿科、骨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重症监护室、血液透析中心7个具有高原特色、符合群众就医需求的“拳头”特色科室,使医院从“创三甲”走向“强三甲”。

结合本地发展实际,围绕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发挥援藏优势,创新突破,不断完善医院内部管理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区市公立医院改革措施,持续推进公立医院章程制定工作,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构、管理制度、议事规则、办事程序,制定出版
首部《诊疗规范》,对医疗管理、护理管理、应急预案等方面330余项规章制度进行了健全完善,形成了100万字的制度汇编;启动公立医院章程制定工作,完善和修订各级各类制度140项,确立了院长办公会、党委会在医院事务管理决策中的领导地位,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干部职工的民主监督作用,落实院长行政查房制度;制定《医院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实现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干部职工绩效工资较组团式援藏工作开展前平均增长30%以上。

聚焦“人才+创新”

引领发展新格局

培养人才队伍,储备充足后续力量。不管是北京“组团式”援藏医疗队还是“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医疗队,为当地人民群众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都是医疗援藏工作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北京第十批3期次援藏医疗队先后组织208名援藏专家与本地近500名优秀医务人员结成对子,开展“师带徒”,带领本地干部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近400项;其中221项新技术实现了本地人员独立掌握,300余名医护人员能够独立开展至少1-2项新技术;选派250余名本地医疗和管理骨干人员到北京市属多家内地“三甲”医院开展跟岗培训和业务进修,每年邀请近百名区外专家赴藏开展学术活动,发挥短期援藏效力。经过多年的人才培养,市人民医院中级职称从90名增加至368名,高级职称从8名增加至71名,人才总量是原来的3倍,人才支撑更加有力;各县区人民医院当地医务人员医师通过率有了大幅度提升,对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更加熟练和规范。

发挥专家专业力量,惠泽高原百姓。北京援藏高原病免费筛查救治项目,提出“专项筛查+个案申请+统分救治”的高原病筛查救治新思路。在救治模式上,将个案申请和专项筛查救治相结合,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县区及基层医疗机构在筛查救治中的力量和工作积极性。在救治方式上,以在本地救治为主,将患者“送下去”和专家“请上来”相结合,不仅扩大了高原病免费筛查救治项目的覆盖面和受益人群,也降低了老百姓出行成本,使更多藏族老百姓受益。同时不断总结项目执行工作经验,持续规范筛查救治行为,2023年通过白内障专项筛查救治项目,共筛查眼疾群众1900余例,具有手术指征患者190余例,目前已有95余名患者接受手术恢复光明;2024年通过小儿髋脱位专项筛查救治、白内障、脊柱侧弯个案救治等形式,共筛查疑似患者2万人次,救治患者已达70余人次,实现救助效益近80万元,无论是救助人次、还是项目资金支出额度都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医疗援藏是党和国家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民族团结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工程。北京援藏医疗队将始终按照“三个有利于一个赋予”的工作要求,按照京拉两地援藏工作安排和部署,围绕“大病不出藏”的工作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加强人才培养和重点专科建设,不断提升当地医疗服务能力,为维护雪域高原老百姓生命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奋力书写雪域高原健康事业新篇章!


作者:

北京援藏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