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
01
宇宙考古:时空探索
中国国家博物馆 7月2日-10月12日
看点
展览分为“仪器和技术:绘制宇宙”“大数据的星空”“可持续的太空”“未来:行星之旅”四个部分,把科学探索和艺术诠释融为一体,由科学家与艺术家联合,通过古代文物、现代动态雕塑、3D影像、交互装置、沉浸式体验、概念设计等多元作品形态,以艺术化的方式呈现从宇宙中采集的抽象数据,构建一次“科学+艺术+历史”的跨界对话。
第一单元 仪器和技术:绘制宇宙
从古代的星图到现代精密的望远镜,人类探索宇宙的征程始终以创新为驱动力。从早期绘制星空的仪器,到当代的科技奇迹——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我们之所以能够绘制宇宙地图,不仅得益于先进的工具和技术,还依靠跨国界跨学科的合作。通过了解解码太空奥秘的精密仪器与前沿方法,可以见证人类将壮美无垠的宇宙转化为科学数据的伟大进程。
第二单元 大数据的星空
我们如何将庞大而抽象的宇宙可视化?如何将来自太空的数据转化为可以理解的图像和表征?绘制天体和天文现象的可视化技术,融合了科学与创意的艺术表达,以交互式投影、艺术模拟等方式呈现。让我们通过这些展品去探索庞大的数据集和科学影像,将“不可见”转化为“可见”,带着疑问去思考如何“看到”宇宙,去探索我们的感知是如何塑造对宇宙的理解。
第三单元 可持续的太空
随着人类对地球以外的探索,太空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人类向轨道发射越来越多的卫星和航天器,太空垃圾不断增加,对太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本单元强调了管理太空垃圾的必要性,提出了处理太空垃圾的潜在解决方案,同时让我们重新思考今后如何探索和管理太空资源。
第四单元 未来:行星之旅
人类能在地球之外的地方生存么?人类的未来是怎样的?关于太空旅行、行星环境中生命未来的伦理、技术和生态问题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展开对星际生存新方式的畅想,将科学研究与前瞻性设计融合,去探索关于协作生存、技术重塑和支持太空生存的重构景观的愿景。
02
书蕴清节——张新根竹刻艺术作品展
中国美术馆 7月5日-7月22日
看点
本次展览为中国美术馆策划与研究专题系列展,共展出张新根竹刻作品53件。观众可以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张新根运刀的细腻与精巧,体会到竹刻艺术的独特美感。
张新根,号云雾山人,杭州市工艺美术大师。1953年生于浙江浦江,1976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八岁习书,深耕竹刻艺术三十载,克服竹材易裂难点,将书法笔意巧妙地融入刀锋之下。张新根以《论语》《金刚经》等典籍为蓝本,将经典文献镌刻于竹簧器具。代表作有《兰亭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语》等,著作有《张新根竹雕精品集》等。
部分展品欣赏
《孙子兵法》 张新根
长35cm,宽12cm 2013年
《大学》 张新根
宽9.5cm,高29.5cm 2011年
《睡美人》 张新根
长182cm,宽25cm,头高37cm(带底座) 2012年
《重生-涅槃》 张新根
长85cm,宽20cm,高20cm 2021年
《心经》 张新根
长16.5cm,宽14.5cm 2017年
03
神奇动物在这里——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精选作品展
遇见博物馆 7月12日—10月8日
看点
展览由《中国国家地理·图书》与《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授权,遴选由珍·古道尔博士、刘嘉麟院士、蒋志刚教授、李渤生研究员和李栓科研究员等专家担任科学顾问的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170余幅作品。展览分为“动物群体”“生而不同”“危机四伏”“旷野之下”四个单元,从群体协作到多样适应,从生存挑战,到那些少见却真实存在的安宁时刻,看见在广袤天地之间,生命展现出的从容与自由。
作品名:《格陵兰的下一秒》,作者:舒洋
格陵兰岛西岸的伊卢利萨特峡湾是世界上最活跃的冰川之一。远处的冰川不断崩解,发出巨响。以巨大的冰川为背景,一只海鸟奋力穿过黑云笼罩的天幕,飞向远方的光。极地风暴将至,生命与冰雪共舞。
作品名:《隐藏者》,作者:林青
三只好奇的小丑鱼排成一行,恰好全都张大嘴巴,对着镜头露出它们嘴里寄生的鱼虱。鱼虱会通过鱼鳃进入小丑鱼的嘴里,附着在舌头上吸取血液,待舌头萎缩消亡后占据舌头的位置。摄影师花费了整整3年时间才成功拍摄到这样难得的画面,这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和运气。
作品名:《童话》(Fairy Tale),作者:普拉蒂克·普拉丹(Pratik Pradhan)
在慢速快门下,萤火虫交织成梦幻光轨,仿佛森林中悄然上演的精灵舞会。萤火虫的飞行轨迹,时而聚合成星河流转的韵脚,时而散落成林间私语的标点。唯有懂得欣赏的眼睛,才能破译这转瞬即逝的浪漫密码。
作品名:《湿地晨曦》,作者:葛乃航
破晓时分,五头雄鹿以青铜雕塑般的姿态,出现在芦苇的金色浪潮之中。雄鹿分叉的犄角刺破晨霭,远处树林在流动的平流雾间若隐若现,画面宁静而充满野趣,仿佛一幅水墨画作。
来源 | 北京文艺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