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精神的当代价值
2025-07-15 09:0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座谈会全景

编者的话:2025年7月14日,由雷锋杂志社与山东省烈士事迹编纂和宣传教育中心、济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主办的纪念王杰同志牺牲6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座谈会集体访谈环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学生刘真验的发言引起与会者的高度关注。参加座谈会的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原上将副参谋长戚建国夸奖她讲得好!雷锋杂志荣誉总编辑、原解放军报社副总编陶克少将特别叮嘱杂志编辑部,刘真验的发言是条“活鱼”,要宣传好。现将刘真验的发言作个别文字改动,予以发表,以飨读者(标题为编者所加)。

刘真验(左1)接受访谈

雷锋宣讲团团长卜金宝、秘书长刘晓永(左1)

刘真验(中)

我猜,对于大多数青年朋友而言,每每提及当代大学生如何赓续精神血脉的议题,你们,当然也包括我在内,脑海中首先涌现出的,可能就是高中作文里“立足时代潮头把某某精神发扬光大”的金句,抑或是大学思政考试中结合材料与青年身份分点作答的套话。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王杰精神,可大家有没有想过,牺牲时尚且与我们年龄相仿的王杰同志本人,在面对赓续精神血脉的议题时,为何能写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感人日记,作出牺牲自己、保护战友的生死抉择呢?窃以为,只有先回答这个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跳出空泛叙事的圈套,理解大学生传承王杰精神的当代价值。

王杰同志出生在山东省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爱听英雄故事,爱看英雄画册。入伍后的他曾一度觉得当工兵不如当其他技术兵,但在读了《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文章后,被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与白求恩毫不利己的共产主义品质深深感动,认识到不管当什么兵都是为人民利益而工作,实现了觉悟的提升。由此可见,王杰精神本身就是对先辈精神的传承与延伸。那么,作为王杰后辈的我们可以并且理应从王杰精神中汲取养分,坚定理想信念,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代大学生如何阐释王杰精神?不妨回到王杰精神的核心,即两个“不怕”。

“不怕苦”,其一是苦练本领。以大学学习为例,面对实验数据的反复调试、论文逻辑的艰难梳理、跨学科学习的深奥晦涩时,不妨想想王杰同志在军事训练中主动加练爆破技术,在洪灾来临时率先跳进激流筑堤——这种“向困难挺进”的主动性,正是你我在学术探索中所需要的精神动力。其二是苦守初心。王杰同志牺牲时口袋里的遗物只有三样:一本《毛主席语录》、一支钢笔、一张未寄出的家书。这种物质极简而精神富足的人生选择,给了当下某些拜金主义者、享乐主义者当头一棒。同志们,我们不必回到一穷二白的年代,但必须警惕在物质丰裕中丢失初心的重量。

“不怕死”,看上去离和平年代的我们比价遥远,实际上,它所表达的舍生报国、舍己为人的内核,值得你我深思。王杰同志在日记中写道:“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业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什么是痛苦?失去人民的信任和为人民工作的机会就是最大的痛苦。”当我们被“绩点”“综测”“学工”“科研”裹挟,在个人成长的焦虑与困惑中徘徊时,这种将小我融入大我、将青春献给家国的情怀为我们跳出怪圈、打开格局提供了思路。诚然,精神境界的提升并不能帮我们彻底摆脱躺平与内卷的矛盾,也无法消除必然存在的成长之痛,但它足以指引我们见贤思齐,叩问自己的内心,思索人生的意义,在为人民服务中找到让灵魂充实的价值与幸福所在。

在我们身后的历史轨迹中,不乏王杰同志这样的青年英雄模范;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洪流里,也存在着许多爱国进步、挺膺担当的同时代者。当下的我们固然面临着与王杰们不同的新压力与新挑战,但我依然真诚地相信,也愿意与你们一同相信,我们可以有、也需要有王杰同志一样的信仰与初心,从而超越追求个人发展的局限,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真正去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做点什么,继而创造点什么,留下点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说,以王杰精神为代表的、似乎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一切优秀精神,都不是高悬圣坛的符号,而是穿越时空的明镜,倒映着你我,永不过时。

供稿:刘真验


作者:

雷锋家园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