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平谷,生机勃勃
近期
46所高校、190支实践队伍
900余名学生
将陆续奔赴平谷各村居
参与实习实践
这是平谷区2025年
“千人百村”大学生实习实践活动的
重要内容
这一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三年
实习实践,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了解社会的宝贵机会,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平谷区“千人百村”大学生实习实践活动以切实行动克服“走过场、一阵风”等弊端,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从思政教育“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实践育人激活乡村振兴源头活水。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能,并非简单的“体验式打卡”,而是构建了一套“知农—助农—兴农—融农”的成长链条。对大学生而言,“博士农场”里的品种改良让遗传学知识有了泥土的温度,“乡村知识小课堂”的教学实践让教育学理论照进现实;对乡村而言,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和创意,更有一种打破惯性思维的锐气。正如马昌营镇的水生态治理,北京化工大学学子用自制配方等系列措施,破解了困扰村民多年的坑塘水体污染难题。当“00后”学子开始学说“农家话”、研究“农时表”,乡村振兴有了鲜活的传承力量。
从“单向帮扶”到“精准共生”,校地协同构建乡村发展新生态。平谷的实践突破了传统校地合作“重形式轻实效”的瓶颈,以“问题导向”构建了精准对接机制。例如,210个村级发展项目直指“品质大桃营销”等具体需求,26个“揭榜挂帅”课题聚焦“人工智能采摘”“宠物经济平台”等产业前沿。基层出题、高校答题、市场阅卷的模式,让这些实践项目有望成为破解乡村发展难题的金钥匙。
人才赋能乡村、乡村成就人才,平谷范式为乡村振兴带来有益启示。平谷“千人百村”实习实践活动,其意义远不止于一个农业大区的自我突破,还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启示。例如,平谷立足“农业中关村”“世界休闲谷”的定位,让大学生实践与主导产业同频共振。平谷的做法也证明,吸引青年扎根乡村,不能仅靠情怀感召,更要搭建“能干事、有回报、有成长”的硬支撑。由此,大学生会主动从旁观者变为建设者。
站在高质量发展的节点上,平谷的“千人百村”活动告诉人们,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青年与土地的对话里,藏在校地协同的项目中。当更多青春力量带着知识、情怀与锐气扎根乡土,乡村振兴必将从蓝图变为实景,而广袤的乡村,也终将成为青年人孕育梦想、成就未来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