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到社区,丰台区用“碳积分”撬动3万家庭环保革命
2025-07-15 12:4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让绿色小种子为守护地球生根发芽!”北京市丰台区第五小学鸿业校区学生刘锦晞的发言,道出了3万名参与绿色校园碳普惠项目的丰台学子心声。近日,在丰台区教委主办的“碳减排·爱循环”项目交流活动上,教育、环保、高校等领域的专家与75所项目校代表齐聚,共同见证科技赋能下的教育创新如何让“双碳”梦想照进现实。

科技赋能,环保教育“活”起来

“将旧物回收数据转化为碳普惠积分,再通过公益反哺激励持续参与——这个闭环模式让环保教育真正‘活’了起来。”项目负责人何莲介绍。自去年12月启动以来,该项目已在丰台区75所中小学搭建起“科技-教育-环保”三位一体的实践平台。项目通过数字化平台实时记录学生参与的旧物回收、垃圾分类等行为,并折算为碳减排值。

北京市第五实验学校数据显示,学生通过回收二手衣物、塑料瓶累计减排碳值超百吨。“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计算碳足迹,更开始主动监督家庭垃圾分类。”该校刘方方主任说。

这种创新模式背后是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丰台区教委创新人才发展中心主任孙震表示,项目打破了“为环保而环保”的单一维度,将碳普惠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围绕项目开发的“零碳校园”跨学科课程,如“计算产品全流程碳排放”“搭建零碳小屋”等,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

家校联动,环保意识深入家庭

截至目前,“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项目目标正逐步实现。项目实施仅7个月,丰台区就有近3万名学生积极参与,回收可回收物超82吨,累计折合减排碳值一千余吨。更令人欣喜的是,许多家庭在参与项目后开始自发参与垃圾分类、旧物改造等活动。

在“零碳校园”课程实验校成果汇报中,东高地四小的“家庭碳账本”引发关注。学生和家长共同记录家庭用水用电、交通出行等数据。“孩子成了家里的‘环保监督员’,现在我们全家都养成了随手关灯的习惯。”一位家长分享道。万柳小学的“绿色银行”实践则巧妙激发学生主动性:学生用可回收物兑换“绿币”,可在校园超市购买学习用品。“孩子们为了攒绿币,主动收集饮料瓶,甚至发动邻居参与。”该校教师张如钰说。

专家引领,多方协同破“孤岛”

在当天的圆桌论坛环节,各方代表共同探讨了项目协同育人路径。丰台教科院院长蒋炎富提出项目构建“六课联动”框架:课后活动→课堂融合→课程规划→课题探究→课创行动→课标素养。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韩凌建议建立大中小学研究共同体:通过跨学段设计和超学科实践深化碳普惠课程体系建设。中小学可开展厨余堆肥等微观课题,北大提供方法论支持。她强调“兴趣导向”,建议中学课程逐步向大学研究性学习过渡。

北京环境学会高成杰秘书长表示将提供碳减排方法学认证支持,链接气候中心专业资源,并提出建立“家校社碳账户联动机制”。花卉大观园则开放41.8公顷园区作为实践基地,合作开发绿色种植课程。丰台区生态环境局则承诺为学校提供专业监测支持。这些跨领域合作模式,为破解环保教育“孤岛效应”提供了新思路。

创新实践,绿色校园向未来

活动现场,丰台学区为10所优秀组织学校颁奖。获奖代表、丰台外国语学校校长刘忠毅表示:“这份荣誉属于每一位参与的学生和家长。我们将继续完善‘碳积分超市’等激励措施,让环保成为校园新时尚。”而在项目特别设立的“青少年环保创新奖”中,北京十二中团队凭借“校园雨水回收系统”设计脱颖而出。“孩子们用简易装置实现了绿化带自动灌溉,成本不足百元。”指导教师介绍,该项目已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对于未来规划,项目负责人何莲透露,小程序将新增社区参与入口,推动“学生回收→家庭参与→社区集中投放”闭环。学生碳减排量拟对接北京市大型会议碳中和指标,增强实践意义。下学期计划升级课程体系,重点推进家校社协同机制,并探索美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路径。化学社团将试点“AI+环保”跨学科课程,结合初三化学知识点设计实验模块;探索餐前厨余堆肥课题,与花卉大观园合作研究无盐堆肥技术。

“绿色校园建设没有终点。”孙震表示,下一步将建立可推广的中小学碳减排数据模型,重点在提高学校参与率、建设更丰富课程体系、开展课题研究、组织生态环保赛事等方面深化工作。

(采写:张秋颖;学校供图;编辑:韩冲;复审:李继君;核发:冉阳)


作者:

现代教育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