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昌平区教委体卫艺科科长刘健鹏、校外办老师谷彩梅、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体美教研室副主任吕然及部分艺术学科教研员走进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沙河校区,围绕“AI赋能艺术非遗项目”开展专题调研交流。此次活动旨在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非遗文化传承的融合创新,推动科技赋能传统文化活化,为非遗保护注入新动能。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作为北京市属高校中信息类学科最全的高校,近年来在AI技术与非遗融合领域取得显著成果。调研团队在计算机学院景智老师的带领下,了解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学科布局及科研优势等情况并重点考察了该校AI课程实践项目,该项目通过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将非遗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打造出交互式、生成式的非遗传承新模式。
座谈会上,计算机学院景智老师分享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已开设的丰富AI实践课程案例及在“非遗+科技”领域的实践成果;昌平区教委体卫艺科科长刘健鹏介绍了昌平区已构建的非遗校园传承体系及非遗校本课程。随后双方围绕“AI赋能艺术教育”“非遗数字化保护”“校地协同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刘健鹏表示,要借鉴高校在AI技术应用方面的经验,进一步推动非遗与科技融合,提升区域非遗教育的创新水平。未来,昌平区教委将深化与高校合作,以AI技术赋能非遗传承,让传统文化在科技助力下焕发新生,助力文化自信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
此次活动,搭建了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与高校的沟通桥梁,未来将以数字技术为纽带,推动昌平区美育教学与非遗传承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助力构建“高校赋能+教师提升+非遗活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来源:区教委体卫艺科
审校:陈晨、纪茹馨、杨蕊、徐昊、刘健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