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太平庄街道/供图
“您瞧这路面,没了小台阶,推轮椅比从前稳当多啦!”近日,在学院南路上,吴奶奶看着新铺的地砖,对老街坊感叹道。不远处的新街口外大街,几名学生围拢着议论:“快看,这椅子的设计太有文艺范儿了。”几步之遥的文慧园北路,家长正带着孩子在新建成的科普花园里赏花散步……随着更新改造项目全面完工,北太平庄街道学院南路、新街口外大街、文慧园北路焕然一新,为沿线15个社区的约10.8万居民带来了显著的生活质量提升,打开了通往宜居生活的幸福之门。
坚持规划引领 形成良性互动
学院南路是海淀区东南片区的重要道路,连接元大都遗址公园和京张遗址公园,其北侧毗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学府文化浓厚;新街口外大街地处海淀、西城两区交界,西侧毗邻中影集团、中国电影资料馆等单位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电影文化特色鲜明;文慧园北路两侧以居住区和学校为主,生活气息浓厚。三条道路共同构成了海淀区的重要东南门户,成为开启人文润泽品质街区、推动融合创新海淀门户的“钥匙”。
北太平庄街道责任规划师赵新越告诉记者:“改造前,这些区域存在慢行功能不佳、公共设施缺乏、环境风貌杂乱、文化特质缺失、绿化品质不足五大问题,使得街区环境的功能、品质和风貌亟须提升。”
北太平庄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组织推进实施,依托海淀区“1+1+N”街镇责任规划师制度,积极搭建工作平台,形成了城市管理办公室组织协调,责任规划师全程跟踪,周边相关单位与社区居民积极参与,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多方合作共商的工作模式。工作人员通过调研走访、实地测绘、意见征集、会议协调等方式,深入倾听相关单位、社区、居民意见,将各方建议融入实施方案,形成平台与居民的良性互动,保障项目有序推进和实施落地。
街巷提“靓”升级 做足特色亮点
本次更新通过复合多元空间、传承学府文化、提炼光影元素、打造花园街区、整治杂乱环境、优化慢行体系六大理念点亮文化特色,形成“一横、一纵、一支、多线渗透、多点串联”的规划结构。“一横”是开启学府林荫的形象之钥(学院南路),“一纵”是转动魅力光影的创意之钥(新街口外大街),“一支”是解锁便利生活的品质之钥(文慧园北路),“多线渗透”是多处线性绿脉渗透周边社区,“多点串联”则是多个微花园节点串联公共空间。
“我们围绕优化步道设计、补足服务设施、整治杂乱环境、点亮光影绿廊、构建花园街道五个方向开展了重点工作。”赵新越告诉记者,“在优化步道设计方面,我们花了大力气完善步道和慢行空间。对小台阶或者不太平整的地方进行重点处理,特别是建筑前面的区域,让铺装和人行道真正平整衔接,走起来更舒服也更安全。我们还把绿地和人行空间做了整体考虑,拆掉了废弃的、挡路的台阶,腾出空间拓宽人行道,还专门铺设了彩色漫步道。有些地方还特意打造了‘步入式’休闲小空间,方便大家走累了随时歇歇脚。”
愿景变实景 生活品质提升
随着“一横”学府林荫(学院南路)、“一纵”魅力光影(新街口外大街)、“一支”便利生活(文慧园北路)的规划理念逐一落地,这些街巷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居民的生活体验也随之提升。
现如今,漫步于学院南路,新增的“木铎声声”口袋花园里,仿佛连树木都在低语学问。“从前校门口的道路两侧没有一体设计,原本有限的空间被台阶、绿化带砖块等设施分割成多个零碎区域,休息空间不足。”居民吴女士告诉记者,“现在这边区域去掉了额外的台阶,重新设计了绿地空间,增加了很多休闲空间,沿途尽是读书交流的街坊,学习气息浓厚,整条道路就像是一个流动书院。”
“你看,这些树叶的脉序都不一样,有的是弧形脉,有的是网状脉……”在文慧园北路的科普花园里,张奶奶正在按照公园内的科普说明,向孙女介绍植物知识。这座由荒废边角地改造的科普花园,此刻正弥漫着鲜花的清香,满溢着学习的热情。“在科普花园外,我们还对这条道路沿线做了很多细节处理,比如为电箱与垃圾箱增设特色外罩,提升视觉景观;美化沿线社区出入口,对门牌重新设计换新。”赵新越说。
傍晚时分的新街口外大街,退休教师赵奶奶摇着蒲扇,站在流光溢彩的投影前感慨:“以前这条路平平无奇,如今倒成了咱们街道的游乐场。”她脚下的道路,此刻正流淌着荷花盛开、小鱼游走的图案光影。道路旁边的配电箱,披上了电影元素的外衣;就连朴素的座椅也化身“胶片长椅”,兼具美学设计与文化气息。
接下来,北太平庄街道将继续坚持“民有所呼,我必有应”,充分发挥责任规划师制度优势,凝聚共建共治共享向心力,让辖区环境更宜居、居民生活更舒适。(记者 郭思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