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1949,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这一年,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进驻北京香山,标志着筹建新中国的伟大征程正式开启。重温进京“赶考”,从西柏坡到香山,从革命的圣地到新中国建设的起点,每一步都凝聚着党的探索与功绩。
香山革命纪念馆为您倾心呈献《“赶考”十事》,梳理“进京赶考之路”上的关键坐标与重大事件,追寻先辈的革命足迹,追忆不朽的红色记忆。
1949年3月,在中共中央进驻北平香山前夜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豪迈地指出:“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正是在香山期间,毛泽东同志和中共中央指挥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统治,完成了“打破一个旧世界”的革命任务;正是在香山期间,中共中央谋划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方面建设,制定了新中国一系列基本政策,为新中国搭建“四梁八柱”,擘画了“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历史新篇章。
指导各地人民政权建设
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进军,在各新解放地区,先是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镇压反革命破坏活动,维护社会秩序,接管国民党和旧政府的一切公共机关,组织恢复生产。一般经过几个月的过渡,各地陆续召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地方人民政府。政府的工作人员大都是来自老解放区的干部、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新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从中央到地方的领导层,以共产党员为主体构成,吸收了相当数量的爱国民主人士参加。
到1951年9月底,全国的大行政区、省、直辖市、省辖市和县,以及直到基层的政权机构基本建立起来。各级行政机关的有效运转,使建国初期纷繁复杂的政府工作迅速打开局面。
恢复经济和发展生产
香山期间,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坚持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研究,尊重客观规律,为国民经济恢复制定了正确方针。
▲刘少奇(右二)在天津塘沽视察。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四面八方”的经济政策,即“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政策的实质是“尽一切可能用极大力量从事人民经济事业的恢复和发展”,政策非常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在党内传达后,对指导尽快恢复解放城市的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政策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的经济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对于克服新中国成立前后面临严重财政经济困难,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稳定社会的政治局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确立新中国外交方针
1945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世界逐渐形成两大阵营。面对这种形势,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形势判断,准确地把握了在东西方冷战格局下联合苏联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帝国主义不可能为中国革命提供援助,也决不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新中国,领导制定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大外交政策。
三大外交政策,使新中国“在外交上立于主动地位,不受过去任何屈辱的外交传统所束缚”,彻底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对新中国的外交及其建设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筹划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
1949年3月24日,毛泽东等人来到涿县,在马上就要进入北平时,得知起义的“重庆”号巡洋舰被国民党空军轰炸沉没的消息。朱德愤怒地说:“他们这样干,看来国民党反动派已经日暮途穷。”毛泽东说:“他们可以炸毁一艘‘重庆’号,但是还会有更多的军舰、飞机站在人民解放军一边。”毛泽东和朱德决定联名发电慰问舰长邓兆祥及全体官兵。电报说:“中国人民必须建设自己强大的国防,除了陆军,还必须建设自己的空军和海军,而你们就将是参加中国人民海军建设的先锋。”
随着解放战争胜利进行,考虑到华东海域辽阔、岛屿众多,尤其是将来解放台湾,需要海军力量的支援,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审时度势,命令组建华东军区海军。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根据毛泽东指示,向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张爱萍下达了组建华东海军的任务。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的当天中午,张爱萍主持召开只有13个人参加的华东海军成立会议。张爱萍说:“我把大家召集起来,一是做动员,二是宣布海军正式开始工作。今天——1949年4月23日,就是我们海军诞生的第一天!”
1949年7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
▲毛泽东写给周恩来提出建立人民空军的信。
7月10日,毛泽东致信周恩来:根据朱德建议,可考虑选派三四百人去苏联学习空军。同时购买飞机一百架左右,连同现有的空军组成一个攻击部队,掩护渡海,准备明年夏季夺取台湾。同时须考虑在闽、浙两省建立飞机隐蔽库。请周恩来召集有关同志商酌。
▲空军司令部地址(北京市原东交民巷22号)。
7月11日,周恩来与刘亚楼就正式建立空军问题进行商谈。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正式成立,刘亚楼任司令员。这一天后来被中央军委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日。
1949年9月21日,中南海怀仁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宣告:“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
谋划新中国科教文化事业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重申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主张,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1949年,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教育为人民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强调以老解放区的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对教育有用的经验,汲取苏联教育改革的先进经验作为新中国教育的基本方针。
中共中央在香山虽然只有半年时间,却交出了进京“赶考”的第一份答卷。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来源:《纪念馆研究》《老一辈革命家在香山》《团结报》、“光明理论”微信公众号、香山革命纪念馆
史实审核:编辑研究部 · 杜意娜
编辑:信息资料部 · 张子奇
制作:网络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