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冷光的走廊里,一位中年人与周遭格格不入。因为癌症而浮肿、疲惫的他,搬着笔记本电脑专注敲击。有时他一手输液化疗,一手还端着电脑。
到底什么比治病还急,值得这样拼?路人不知道,眼前的人审过众多资产上亿大案,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人民法官丁宇翔。
这位法官被确诊“生命只剩一年”,却坚持边化疗,边审理举国关注的重案,创新破解了金融风险防范化解中的一系列难题,也打破了病魔的倒计时。
他是如何击破绝望,创造了司法实绩和生命奇迹?“是工作、是法学救了我。”这话乍听令人费解,却是丁宇翔的亲身经历。
一份不寻常的“遗愿清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国民经济的血脉。
2021年3月,北京金融法院正式成立。作为全国法院办案标兵的丁宇翔,成为北京金融法院首批员额法官,任审判第一庭庭长。此前,他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工作15年,审结各类民商事案件近2000起,成功办理全国首例“被遗忘权”案、“狼牙山五壮士”名誉权案、季某诉北京大学返还原物案等一批社会影响大、典型意义突出的疑难复杂案件。
北京金融法院一“开张”,丁宇翔肩上就“挑”起了数十起案件。其中两起让同行望而生畏:一起是“蓝石资产案”,涉案金额高达5亿元,被称为北京金融法院“第一号案”。另一起是迄今为止国内涉案人数最多、案涉侵权行为持续时间最长、案涉法律关系最繁、索赔金额最高的证券欺诈普通代表人诉讼案件。
金融市场如海,诚信为舟。一旦提供虚假信息,就可能造成投资者巨额损失。
这起“一号案”,是新证券法实施后首例银行间债券市场虚假陈述案。投资者起诉多家银行、审计机构、评级机构和中介“虚假陈述”,关系极其复杂。
到底有没有“虚假陈述”?监管部门没处罚,法院能独立审查认定吗?丁宇翔带领七人合议庭启动了司法审计,这在国内尚属首例。正当他们奋战于240余份证据、财报的数据海洋中,丁宇翔遭遇了人生最大的劫难。
2021年11月30日,他永生难忘。再难的案件也打不倒的人,这一天“败”给了体检报告:肺癌,晚期。
43岁的他问医生:“我大概还有多长时间?”
医生据实相告:“您这种情况,一般而言是11到13个月吧。”
在他温暖的小家中,独子刚读初二。妻子张瑞凤当天还在加班,接到电话后犹如晴天霹雳,跟同事说“我得离开一下”,就跑出办公室哭得完全失控。丁宇翔在电话里说别让儿子知道,“咱俩先在外面商量一下吧”。她一路流着泪回家,看到丈夫在冬夜寒风中等在楼下,就抱着他大哭。而丁宇翔一滴眼泪也没流,带着她到附近的咖啡屋,冷静商量治疗方案……
她当时不知道,丈夫悄悄列过“遗愿清单”,列了6件事。家人占了前2件,后4件全是工作。婚后,他只带全家旅游过一次。
最后的时间,很多人会放下一切休息。但丁宇翔想:“可能活不了多久,还能被需要、有价值就挺好,还是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
当“蓝石案”几经艰辛调查开庭时,还在化疗期的丁宇翔重披法袍,坚持庭审长达4小时。当时他因肿瘤负荷过重,并发下肢静脉血栓,被迫坐轮椅、拄拐杖。
开庭时,他忍住下肢肿痛,“不能让当事人看出来”。原被告都不知道的是:“血栓一旦脱落,极有可能导致肺栓塞,分分钟会死人。医生要求我前14天要平躺,把腿架高。开庭时大约是第17天,每隔一小时,应该平躺十分钟。但开着庭就忘了,中间有一次休庭,我才赶紧平躺。还好没出事。”他笑着回忆。
2022年12月30日,北京金融法院“一号案”判决终于落地。它创新探索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法律适用。针对业界广泛关注的“中介机构承担多少责任”,摒弃了传统的“一刀切”全额连带责任模式,而是精细划分了过错程度、承担金额。
“一号案”对银行间市场的规范化运作具有重要示范效应,为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这份超6万字的判决书,审判长栏落款:丁宇翔。
丁宇翔获2024年度法治人物
“一切为了人民,为真正的案结事了”
金融案件件件连着民生,事关人民群众的“钱袋子”。
2020年,曾是创业板龙头的某上市公司股票终止上市,数十万股东被卷入。2021年,中国证监会作出行政处罚。数千投资者联名,状告公司及高管贾某某等24名被告,索赔金额高达63亿元。
时任此案法官助理的耿瑗法官记得,有一天丁庭长突然喊开会,镇定地自报病情,就开始分配工作。“感觉像是说去开家长会一样平静。我们都哭了,他反过来安慰大家:没事的。”
丁宇翔说:“这么多投资人,如果都要来北京登记、谈话、开庭,得花多少金钱和时间?老百姓耗不起,我们不能眼睁睁看大家折腾。”他带着团队反复研究、论证,在相关部门合作下仅用3个月建立了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在线平台。2500余名投资者通过在线平台登记、提交材料、推举诉讼代表人,诉讼成本极大降低。
化疗副作用最大的时候,他起皮疹和溃疡、浮肿乏力、恶心呕吐……当时他想:“如果我真的走了而没办完这个案子,我会死不瞑目。”
他把人民放在自己前面,这不是第一次。
丁宇翔审判的金融案件,最多的是涉证券市场虚假陈述,特点就是涉案人数多。他见过太多普通人血本无归的愁容。
有一位老先生把装满药的行李箱带上法庭,现场给自己注射胰岛素。丁宇翔马上走下审判席,给他倒杯水,关心倾听。这种“如我在诉”的态度,感动了很多情绪激动、不听劝的当事人。
有一位老太太浑身是病,因为养老钱赔光,当庭站起来拍桌子骂,让丁宇翔敲了好多次法槌。休庭时他劝她:“我也是癌症晚期,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能放弃。有理不等于要拍桌子,好好讲道理。”判决后,老太太赶来等了一上午,就是为了当面感谢。
“判决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理性的产物,但也要有人性的关怀。”丁宇翔曾审理全国关注的季某诉北京大学返还原物案。季某的父亲给北京大学捐了600多件收藏品,家属起诉北大要求返还。虽然文物最终依法判决给了北大,但因为季某的父亲是大师级学者,丁宇翔在判决书每处提及季某父亲的姓名,都加上了“先生”两字,以表敬重。
丁宇翔说:“庭审要平等对待双方,但我们不是高高在上的,对人民群众一定要多关怀。”
他印象最深的一个案子,是工薪族小秦(化名)在银行开户买金融衍生品,近80万元全部亏光。他认为银行没有尽到适当性义务,起诉要求还钱,一审败诉。丁宇翔主持二审询问时,小秦突然激动地说:“我还在做手术,还要养孩子,哪天我不想活了,把你们都干倒……”
面对威胁,丁宇翔坚持反复和双方谈话调解,希望促进实质性化解矛盾。他还在等待银行反馈调解方案,就接到了肺癌晚期的噩耗,紧急住院。
“我当时内心也是绝望的,没想到把我从颓废中拉回来的,是小秦询问案件进展的电话。”后来历经几次谈崩,丁宇翔在病床上急得拿自己举例开导小秦,反复给他分析法律条文和风险。
丁宇翔的真诚和专业最终打动了强硬的矛盾双方。2022年的腊月二十六,双方终于坐到一起,达成和解。小秦直言不讳:“是因为丁法官,我才同意来的。”
他把人民放在自己前面,这不是最后一次。
在办理那件普通代表人诉讼案的过程中,丁宇翔带领团队探索总结出了代表人诉讼机制+示范判决机制“双轨”、代表人诉讼在线平台“一平台”金融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其后又建立示范案件服务平台,从而升级为“双轨双平台”机制。依托这些机制,成功实现另案700余件证券纠纷诉前化解,低成本、高效率维护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成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推进涉金融群体性纠纷源头化解的生动实践。
与时代同行,以审判立规:“所以我选择当法官”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丁宇翔,也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面。
曾有一起物业纠纷案,当事人多年拖欠物业费,还当庭自称:“我是你们上级机关的。”丁宇翔很少在法庭发火,那一次真发火了:“那我们要记录核实。如果你真是,我们要向上级机关报告案件的真实情况!”当事人才承认是说谎。
金融审判案值巨大,丁宇翔也曾接到匿名威胁电话,但从不曾屈服改判。“我就是看不惯这种威胁。你有理就说理,如果通过各种手段施压,我不认可。也收到过P图‘艳照’威胁,我就第一时间拍照给媳妇发过去。行事判案没问题,是我最大底气。”
他的“硬气”,也许始于毕业放弃了高薪机会,选择了法院。
工作多年,当律师的同学已财务自由,但丁宇翔没有任何动摇、羡慕。“因为只有法官,能将自己的专业意见融入判决中,给社会运行提供行为指引。这就是法官职业的魅力。”
以审判,树规则,促治理,他做到了。
“新兴行业,我们的裁判不仅是要解决案件本身,更是对行业规范治理的规则建议。”对网约车行业,他判决平台对司机事故承担补充赔偿责任,并作为法律适用统一规则,纳入北京金融法院裁判说理库。
对消费者的机票行程信息被诈骗团伙获取,他从法理上解决了取证难题,判决旅游平台、航空公司存在泄露公民隐私信息的高度可能,存在过错,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我们只是想让该得到保护的公民权利,真正得到保护。”
在跌宕起伏的股市上,股票价格的下跌受虚假陈述、市场风险等复杂元素影响,如何精准确定投资者的损失?在260余名普通股民与东方网力公司的索赔争端中,他积极与技术公司协调,集体“烧脑”,推动研发“多因子迁移同步对比法”,科学核算损失。判决后,原被告无一上诉。他还通过一起复杂案件判决,总结了资管产品管理人尽职调查义务司法认定的“六步审查法”,被业界作为尽职调查的实践指引。
丁宇翔的“硬气”,也帮他度过了生死考验。
他将《生命的最后一公里》放在床头,时时翻读,妻子都不忍看。医院、领导都下了硬命令,要求他放下工作治疗。他遵医嘱去学吉他、种花,可都试不下去。结果,他选择的放松方式竟是写论文——《证券发行交易场景下个人信息规则的适用约束与司法调适》。
“这篇文章让我在最难的时候忘记了病痛,专心做一件喜欢的事。有人喜欢追剧、旅游,我的休息方式就是读法学的书、研究案子、写法学文章。”
化疗期间,他参加线上合议、法官会议20多次,甚至回院开庭4次,审结各类案件20余件。奇迹般的是,工作越投入,他的身体指标也恢复得越好。
张瑞凤说:“陪伴他抗癌,教会我一件事:人活着的本质其实是体验,活着的价值就是如何做自己。丁宇翔就是在坚持做自己——一个宁可‘战死’在法庭上的人。”
当被问到这个问题:被下“生命通牒”后,你做每次判决,更希望当事人记住“我这个人”,还是判决本身?
“记住判决本身。”这位法官斩钉截铁地回答,“我爸爸是农民,他常说:不要亏欠别人。法官最重要的考虑,就是给人民群众一个公平公正的交代。”
是司法事业支持丁宇翔向死而生,法治精神支撑他翻越一座又一座山,创造了奇迹。如今46岁的丁宇翔已打破“13个月”的“癌症魔咒”。工作至今,他出版2部法学独著、8部合著,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评论70余篇。而今,他和同事们将继续与金融改革同频,与司法改革同行,用法治之力撬动金融风险防范的难题破解。
人物介绍
丁宇翔,现任北京金融法院审判第二庭庭长,扎根司法审判一线19年,以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司法为民的深切情怀、服务大局的责任担当、孜孜以求的奋斗精神、清正廉洁的道德品格,全身心投入到审判事业之中,曾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法官等荣誉。
2025年6月,中央政法委印发通知,号召全国政法机关和全体政法干警认真学习宣传丁宇翔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深学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矢志不渝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
编辑:刘宇航
审核:王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