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法院汤河口法庭,坐落于燕山腹地,是距离城区最远的山区法庭。
在怀柔,有一项传承了200余年的国家级非遗——“敛巧饭”。这是村民为感念山雀衔回种子的恩情,于每年正月十六聚集共食,扬饭喂雀、祈福丰收的独特文化,承载着“聚百家粮、解百家难”的互助传统。
当百年传统与现代司法碰撞融合,又会产生怎样的治理效能?怀柔区法院副院长孙吉旭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给出了答案:“近年来,汤河口法庭紧密结合山区治理特点,以‘敛巧饭’文化为纽带,不断探索传统民俗与司法实践相互融合的基层治理路径,从化解邻里纠纷的‘四步调解法’,到覆盖深山的‘普法驿站’,传承百年的‘敛巧饭’有了越来越浓厚的‘法味儿’,法治精神则借民俗文化在京北群山落地生根。”
“古法新用”巧解邻里纠纷
“百年前,村民解决矛盾纠纷时大多是‘田亩争议依耆老共议’‘借贷纠纷凭祠堂公断’,这与民事诉讼调解优先、息诉止争理念遥相呼应。”汤河口法庭副庭长周科介绍说,正是这种传统治理智慧与现代法治的共鸣,让他们决心尝试将非遗与司法相互结合,激活传统基层治理的现代价值。
去年盛夏,一场空调外机纠纷成为检验“古法新用”的典型事件。“这外机正对着我家大厅窗户,热风呼呼往里灌。大夏天的,就算晚上我都不敢在这坐着!”后院村民张大姐抱怨连连。可前院李大爷也有苦衷:“咱家房子就这结构,总不能把空调挂房顶上吧?移机还不少花钱。”这件看起来不大的事,却让两家人的矛盾越积越深。
周科充分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决定暂时不讲法,先讲讲“敛巧饭”的老规矩。他邀请双方到树下喝茶,待双方情绪平缓了,才缓缓开口:“老祖宗教我们借百家米、解千家难,民法典上也说了不能妨碍他人。乡里乡亲的,更得讲究个‘以情暖人,以理服人’。”
给双方讲明了法理情,法官助理李金辉立即掏出卷尺,认真丈量了间距,提出双方都易接受的安装导风罩方案。在法官的调解下,李大爷表示愿意承担安装费用。看到李大爷让了步,张大姐马上说自己可以协助施工。就这样,一场积怨烟消云散。
周科告诉记者,汤河口法庭已将这种应用非遗智慧推动基层治理的实践提炼为“敛巧四步调解法”,即备料阶段倾听各方诉求,添火阶段用耐心沟通重建信任,熬煮阶段以专业智慧制定方案,分享阶段促成矛盾彻底化解。近两年来,法庭已通过这种模式化解排除妨害、相邻关系、分家析产等纠纷77件,调撤率74%,平均调解周期仅12.5天。
党建搭台提升基层解纷能力
汤河口法庭下辖5个乡镇,最远的村子距离法庭70公里,“办事难、解纷远”一直是山区百姓的痛点。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汤河口法庭以党支部建设为抓手,与5个乡镇党支部分别签署协议,构建“组织联建、活动联办、纠纷联调”机制,将“敛巧饭”蕴含的互帮互助精神转化为新的治理模式。
去年以来,汤河口法庭党支部与15个村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通过打造学习平台,培育了83名乡村党员调解骨干,成为村民身边最近的法律服务人。
今年初,喇叭沟门满族乡西府营村两户村民因开后窗剑拔弩张,村级调解员通过“民情日记”捕捉到苗头后,马上启动“院落议事会”。议事会现场,汤河口法庭了解到双方因生活琐事吵吵闹闹十余年,此次开后窗只是个导火索。考虑到双方积怨已久,仅靠村委单方调解难以达到效果,法官决定依托法庭党支部与辖区支部党建平台,邀请属地乡人大主席与副乡长一同参与调解。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双方打开心结,接受了法庭建议的调解方案。
周科介绍说,为了更好更快解决山区村民的纠纷,法庭依托党建平台,与辖区各乡镇共同构建村、镇、法庭三级联动工作平台。村级层面,人民调解员负责动态捕捉矛盾苗头,乡镇综治中心重点统筹山林土地、婚姻家庭等六类高频纠纷,法庭则通过“对症下药”定制方案精准指导。三级平台共同构成熬煮“敛巧饭”的“柴、火、锅”,让矛盾尽可能就地化解。
据介绍,截至目前,汤河口法庭辖区内的“无讼村”已达9个,在治理有效、乡风文明效果初步显现的同时,基层法律队伍也不断壮大。
记者了解到,目前,汤河口法庭已建立覆盖辖区的126名人民调解员人才库,开展“订单式”培训47场次,基层调解能力有效提升。
多重路径激发基层治理效能
“现在开庭!”随着法槌敲响,怀柔区宝山镇“普法驿站”内,一场别开生面的“讲解式”巡回审判拉开帷幕。
这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的当事双方是同村村民,庭审当天,30余名村民代表受邀到现场旁听。旁听室内,随着大屏幕上庭审的推进,法官助理李金儒现场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解释民法典关于侵权责任纠纷的相关规定,解读审理的争议焦点。庭审结束时,不仅案件当庭调解成功,村民们还同步上了一堂“同声传译式”的法治课。
记者了解到,这种“讲解式”巡回审判是汤河口法庭的创新之举,2024年以来,已开展23场,覆盖深山各村落。
同样覆盖各村落的,还有汤河口法庭多维度法律服务。周科告诉记者,法庭深度参与辖区“法治市集”体系建设,在5个乡镇全部设立“普法驿站”,配置合同范本、网上立案流程等材料。农闲时节,法庭会组织开展“冬训法治课”,结合民俗活动开展专项普法。此外,专为老年群体定制了“防诈骗话剧”,给民宿业主开设“合规经营法治课”等。
不久前,汤河口法庭梳理了近三年的案件审理情况,发布涉基层社会治理问题风险提示,推动建立“类案预警+靶向整改”基层治理预防机制。通过“案件深度剖析—风险靶向预警—治理协同联动”三重路径,将司法裁判成果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据统计,这套机制运行以来,辖区涉集体土地租赁、基层用工等纠纷同比下降18.2%。
本文刊载于法治日报2025年7月16日第03版
供稿:北京怀柔法院
编辑:梁瀚伟 肖飞
审核:李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