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0元外卖”屡屡登上热搜。美团、阿里(淘宝闪购)、京东三大巨头补贴战愈演愈烈,从“疯狂星期六”到常态化交锋,“烧钱”竞赛正搅动即时零售江湖。
京东入局以来,即时零售行业硝烟四起。最近,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强势加码,掀起“疯狂星期六”的补贴大战,美团外卖也被动卷入,这场剑指即时零售的“三方混战”,大有愈演愈烈的架势。
市场竞争本身并非坏事,适度的竞争,能够倒逼企业积极创新,提升服务效率,让消费者获得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体验。
此前,各大平台优化骑手福利政策,显著改善了外卖小哥的福利保障水平。当前,为争夺用户与市场,各平台竞相推出补贴政策,最直观的成效,是消费需求的集中释放与市场活力的迸发。据报道,7月12日,仅仅是美团一家,即时零售订单量就达到了1.5亿单。
“1元咖啡”“25-20”……外卖平台的补贴活动,降低了消费门槛,让消费者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优惠,可以用更低的价格,品尝到更多样化的美食。对商家而言,单笔利润可能收窄,但平台的流量扶持和补贴政策,提升了店铺的曝光度。
骑手群体同样受益于此,订单量激增,带来短期收入显著增长,尤其在高峰期收入提升更为明显。
总体而言,外卖平台烧钱抢占市场,激发潜在消费需求,推动行业规模扩张,创造出新的增量市场,短期内实现了多方共赢。但也得看到,依赖巨额补贴的商业模式,终究难以长久维系。
不难发现,从京东外卖加入以来,外卖平台的竞争,还是延续着电商大战的流量思维。新入局者为站稳脚跟,带动行业陷入价格战,补贴成为竞争的主要手段,平台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断压低价格,甚至不惜以亏损为代价换取增长。
正如不少网友调侃,“补贴一停,感情归零”。一旦补贴停止,消费者可能因价格回升而流失。
当前被激发的消费需求中,就存在部分“伪需求”现象——据报道,不少人囤了一冰箱的奶茶咖啡,最后喝不下,只能将它们扔进垃圾桶,这也是一种资源浪费。
在商家端,频繁“爆单”虽然带来了短暂的繁荣,但也伴随着巨大的运营压力。突如其来的高订单量,往往超出其日常接待能力,导致厨房人手紧张、食材准备不足,甚至影响出品质量和顾客满意度。
骑手同样面临配送压力。订单量激增导致配送时间被压缩,超时、漏送等问题频发,服务质量不可避免地下降。而平台为了应对订单激增,不得不临时扩充运力,这种临时性的调整,难以形成稳定的配送体系,反而加剧了行业波动。
外卖是一个非垄断、商业模式成熟,且利润较低的行业,需花费十几年,建起扎实的本地供给和履约网络护城河。
从京东外卖搅局,到淘宝闪购激进加码,美团外卖被动应战,三方陷入“卷”低价的烧钱消耗战,由此造成的负面风险效应,不能不引起重视。外卖大战如果仅仅停留在“谁更便宜”的层面,这场竞争终将走向低效与不可持续。
我们需清醒认识到,补贴大战带来的,只是短期流量红利。长期来看,只有提升产品品质,优化服务体验,才能真正留住消费者。骑手群体也需要更稳定的收入保障和职业发展路径,而非仅依赖订单量短期爆发。
只有平台、商家、骑手与消费者都能持续获益,外卖行业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熊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