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北京市发布16个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为进一步宣传北京市生态修复成效,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市生态修复工作高质量发展,“北京规划自然资源”将于近期分批展示部分案例,共同见证首都生态建设的坚实步伐。本期带您了解——昌平区奥北森林公园二期生态修复。
基本情况
项目背景
奥北森林公园二期生态修复项目位于昌平区东小口镇。项目原为高尔夫球场,于2019年开展拆违腾退工作,2023年底完成公园建设,2024年10月正式开园运行。
项目立足服务回龙观、天通苑两个超大型社区,创新构建复合型生态服务体系。项目深度融合生态涵养、全民健身、文化休闲、自然科普及应急保障等多维功能,既是承载居民日常休闲健身的活力空间,也是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实践课堂,更是守护城市安全的应急保障基地、以生态治理创新成果打造首都大型社区公共服务的示范样板,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绿色动能。
项目建成后现场
生态问题
项目原址虽有多年造林绿化基础,但在城市生态格局构建与居民需求响应上存在短板。作为中轴线北延长线重要生态廊道,园内林地碎片化、水系不通畅,与周边绿色空间衔接弱,生态连通性差;其前身为高尔夫球场,长期使用农药导致土壤污染严重,生态物种单一且包含火炬树等入侵性树种。此外,园内还遗留30余万方建筑垃圾,部分区域地表裸露,异味污染严重,加剧生态恶化。同时,园内道路不连贯,基础设施不健全,特色不突出,难以满足居民休闲健身、文化娱乐、科普教育等多样化需求,生态服务价值难以释放。
实施情况
项目南临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临北清路,地处回龙观和天通苑超大型社区之间,是京北绿楔的重要组成节点。该项目是拆后再利用、还绿于民的典型代表,项目总实施范围约140.2公顷,利用拆违腾退用地面积约3.46公顷,总投资约2.32亿元,资金来源于市区两级政府投资。
项目生态修复前后影像对比
主要做法
多方协同,共建共治共享
构建“市级指导-区级实施-社区共建”三级联动体系,形成上下贯通、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市级层面,市园林绿化局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从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把关到立项批复全程把控;区级层面,昌平区园林绿化局作为建设单位,下设回天地区公园绿地管理中心具体推进实施,保障项目落地;社区层面,属地政府与社区积极配合,确定地块腾退时序,并广泛收集民意。同时,创设“公园合伙人”制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运维,在方案设计阶段运用运营前置思维,提前与业主方、运营单位对接运维及场地布置需求,围绕“森林体育公园”主题深入开展后期运维研究。此外,充分吸纳责任规划师与公众意见,将多方智慧融入建设管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拆用结合,激活生态潜能
以拆违腾退用地修复为突破口,完成3.46公顷用地、0.73万平方米建筑腾退以及数十公顷的荒地修复,并实现腾退地块100%复绿。鉴于该区域原有树种单一、生态系统脆弱,复绿过程中,遵循“适地适树、乡土优先”原则,针对性引入多样化乡土树种,优先选用耐旱、抗逆性强且生态功能互补的本地物种,采用“乔灌草”多层级群落构建模式,打破原有单一树种结构,有效提升群落稳定性与生态服务功能。针对土壤板结、肥力不足等问题,实施土壤改良工程,通过添加腐殖土、有机肥等方式改善种植条件,充分释放土地生态潜力。
园区内种植包括国槐、栾树、白皮松等8类乔木1万余株,形成稳固的生态骨架;种植黄栌、紫荆、金银木等6类灌木1.6万株,丰富景观层次;铺设麦冬、崂峪苔草、千屈菜等6类地被36万余平方米,抑制地表径流。此外,因地制宜设置雨水花园进行公园雨洪管理及水土流失防治,打造保育小区及动物旅馆,推动单一生态系统向多样化、复杂化的稳定群落转型,多维度提升公园生态韧性。
秉持循环利用理念,将废弃混凝土管改造为涵洞、砖块制作成座椅,项目废弃建材再生利用率高达60%,既减少建筑垃圾处理压力,又赋予废弃物新的使用价值,实现生态效益与资源利用的双赢。通过打通奥北森林公园一期、霍营公园及42公里绿道,修复北部绿楔断点,构建起14.17平方公里的连贯生态网络,有效提升区域生态完整性与连通性。
公园内建筑垃圾场修复前后对比
公园内废弃混凝土管再利用为桥体涵管修复前后对比
公园内荒地修复前后对比
技术创新,打造特色样板
探索价值转化。多维度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建立“生态资产-社会资本-经济价值”转化模型,培育年固碳422.8吨的碳汇森林,拓展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等市场化机制,打造京北最大森林运动产业集群,构建“生态+体育+文旅”融合经济体系。
创新治理思维。从规划设计到建设运维全程发力,运用“逆向规划”思维,将原堆积建筑垃圾山转化为生态地标,创新“工业遗迹生态化再生”技术体系,形成地形重塑、生境再造、文化延续的复合修复模式,为生态治理提供新思路与新范式。
推进循环经济。创新“建筑废弃物全生命周期利用”技术体系,约60%建材实现再生利用,形成“拆除-分拣-再生-应用”闭环产业链。建立再生材料应用标准体系,将再生骨料道牙等7类产品纳入北京市绿色建材目录,发挥循环经济示范效应。
驱动智慧管理。推动智慧生态创新,通过建立全要素生态数据库,实现碳汇监测、雨洪调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智能化管理,以科技力量为生态修复与保护提供精准、高效支撑。
主要成效
生态效益
奥北森林公园二期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构建多样化生态系统。园内现有及新植林木5万余株,林地覆盖率达83%,种植130余种植物,形成密林、疏林、草甸、湿地等复合生境。设置30万平米生态保育区与动物栖息设施,其中有22处食源筑巢场所,有效改善生物栖息环境。
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保留60%以上节水原生地被,建成10万平米雨水花园,结合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等设施,形成16万立方米雨水调蓄能力。改造后,公园排水能力显著提升,实现雨水净化与循环利用。
童梦森林
经济效益
项目创新生态价值转化模式,建设初期1542.7吨碳储量实现经济收益147万元,年固碳量422.8吨,对应年度收益40.3万元。园内打造的京北最大森林运动场投入使用后成效显著,自2024年10月运营以来,累计吸引1.1万人次使用场地,举办的多项网球赛事,有效提升区域知名度,带动周边文旅产业发展。
金色花海
社会效益
作为连接天通苑与回龙观的重要绿色空间,公园开放以来已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日均客流量达5000人次,节假日达6500人次,完善的园内配套设施有力支撑了公园运营。公园内现有及新增9个停车场,可提供1000余个停车位,并预留立体停车场拓展空间;配备12个足球场、11个篮球场等60余处运动场地,以及7公里全民健身环线、4.5公里骑行道等运动路线,有效缓解超大型社区公共空间不足问题,全方位满足居民多样化休闲健身需求,显著提升区域居民生活幸福感与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回天客厅
案例启示
高位统筹,构建生态治理新范式
立足首都“北中轴生态振兴”与“超大社区治理创新”双重战略,规划14.17平方公里奥北森林公园群,填补北京第一道绿化隔离带北部断点。创新形成“生态修复-城市更新-社区治理”三位一体综合治理范式,通过市级统筹规划、区级精准实施、社区深度参与的协同机制,为特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践样本。
空间重塑,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
以生态廊道串联城市碎片空间,推动周边3平方公里城市更新,打造“公园+社区+产业”融合发展单元。通过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生态景观布局,提升区域人居环境品质,探索生态空间驱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实现生态效益与城市功能的双向赋能。
运营前置,探索长效发展新模式
项目规划阶段即融入全周期运营思维,全面布局停车场、森林运动场、特色休闲区等功能性设施,规划浪漫蓝色花海、帐篷营地等引流项目。通过打造京北最大森林运动场、举办高规格体育赛事、开发多元文旅项目,实现生态资源向经济效益的转化,同时预留发展空间,保障公园长效运营。
技术赋能,打造生态建设新标杆
以高水平的设计确保项目品质,采用碳汇森林、建筑废弃物全生命周期利用、智慧生态监测等前沿技术,营造综合性的绿色生态空间。采用前沿生态思维和施工技术措施,有效利用建筑垃圾及可再生材料,塑造精品园中园及各类主题化特色景点;搭建全要素生态数据库,实现碳汇、雨洪、生物多样性的智能化管理,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技术示范。
本内容由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昌平分局、政务服务中心、市规划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