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⑦|怀柔区六渡河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修复案例
2025-07-17 17:0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2025年5月,北京市发布16个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为进一步宣传北京市生态修复成效,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市生态修复工作高质量发展,“北京规划自然资源”将于近期分批展示部分案例,共同见证首都生态建设的坚实步伐。本期带您了解——怀柔区六渡河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修复。

基本情况

项目背景

六渡河小流域位于怀柔区南部、怀柔水库上游,隶属渤海镇,流域总面积10.86平方千米,境内的怀沙河是怀柔区的重要河流之一,是保障北京市及怀柔区生态安全和涵养水源的重要区域。该地区受板栗林种植影响,林下土壤退化,地表沙化,水土流失较为严重。项目于2021年5月28日开工,2022年初竣工。

六渡河小流域

生态问题

流域内土壤以淋溶褐土为主,土层厚度30厘米至50厘米,土壤质地偏粗,多为砂质壤土。其颗粒松散、粘粒含量低,导致土壤物理结构稳定性差,保水能力弱且胶结力不足,使得流域内土壤在降水或强风条件下极易发生侵蚀。此外,局部地区受人为活动干扰(如植被破坏等)影响,土壤退化严重,地表出现沙化问题。干旱季节,裸露的细沙和沙砾石极易被风力搬运,为风蚀创造了有利条件,进一步加剧了地表沙化进程。

流域内土壤特质

实施情况

项目总投资975万元,统筹布设生态措施。在生态修复区暨山高坡陡人烟稀少地区、泥石流易发区,设立封禁标牌实行全面封禁,发挥植被的生态修复功能,实现自然保水;在生态治理区、农业种植区和人为活动最频繁的地区,加大治理力度,控制面源污染,通过梯田整修、树盘、村庄美化、村庄排洪沟、护坡、挡土墙、田间生产道路等措施,控制水土流失,改善水质,最大限度实现清水下山;在生态保护区,以河道两侧为重点进行生态驳岸石护坡、沟(河)道清理整治等,实现清水入河。

板栗林治理前

板栗林治理后(梯田)

主要做法

组织机制

怀柔区政府高度重视小流域建设工作,将小流域建设纳入《怀柔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北京市怀柔区水土保持水土规划》《“十四五”时期怀柔区水务发展行动计划》《怀柔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等多个区级专项规划。并立足于怀柔功能定位,按照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要求,重点开展小流域综合环境治理,突出怀柔水库上游怀沙河等重点区域水源地保护。

创新理念

为支持渤海镇沟域经济的发展,采用兼顾休闲旅游的形式,在生态保护区重点打造景观驳岸石护坡,在保证防洪能力的基础上为游客提供休闲亲水场所,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最终实现渤海镇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景观驳岸石护坡

创新技术

农田流出的污染物(如泥沙、化肥养分、农药等),常会随着雨水形成的地表径流汇入河道。为了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六渡河流域内修建生态拦截沟渠,并在沟渠内种植可吸附水中氮、磷等营养物的水生植物。 沟渠的结构可减缓水流速度,使得水中携带的泥沙和附着在泥沙上的污染物质(包括部分农药和养分)沉积在生态拦截带内,从而减少地表径流携带的氮磷等向水体迁移。

生态拦截沟

特色做法

六渡河小流域治理,防洪安全是根本、水土流失治理是基础、水生态治理是关键。采用近自然措施,恢复河道的自然结构和连通性,改造现有的工程设施,提供多样化的动植物栖息地,达到净水入库的目的。针对流域内河道实际情况,修复时利用原有地形优势,在现状河道基础上,对河坡及河底进行整修,保留现状树木,并丰富灌木及水生植物,增强植物群落层次,发挥植物保持水土的功能,从而提高河道水体自净能力。同时采取湿地恢复、多种生态护岸形式进行生态修复,达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及恢复河道生态功能的目的。

运营维护

怀柔区政府于2016年出台《怀柔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管护办法》,对已建成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后期管护进行职责划分,压实责任,并为小流域长久发挥效益给予资金保障。

主要成效

生态效益显著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六渡河生态清洁小流域建成后,已在小流域内形成了多层次综合型防护体系,水土保持功能明显增强。有效改变了土地立地条件,增加地面覆盖,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提高了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增加土壤涵蓄量。根据北京市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数据及第三方水土流失监测成果,区域内流域面积10.86平方千米,通过治理后,土壤侵蚀模数由每年302吨每平方公里下降至286吨每平方公里,下降了5.3%,侵蚀面积由1.68平方千米下降至1.52平方千米,下降了9.5%,一年土壤流失量由507.36吨减少到434.72吨,减少了72吨。区域内水土保持率达到了86%,土壤侵蚀强度均为轻度以下。

水环境明显改善。根据北京市水务局水质水生态监测中心发布的《2022年北京市水生态监测及健康评价报告》,怀柔区水生态健康综合指数为90.82,达到全市最高。其中,怀沙河(监测点为六渡河小流域下游红军庄段)为96.68,流域出口水质稳定在II类水及以上标准。

六渡河现状

生物多样性得到丰富。六渡河小流域治理后,在怀沙河流域内已发现鱼类24种、两栖类4种、鸟类26种、蛇鼠类17种、兽类12种。流域内分布着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大鲵(娃娃鱼),以及北京地区稀有的中华九刺鱼和圆尾平鱼,并在怀柔水库发现了对水质要求极高的桃花水母。

怀柔水库发现的桃花水母

六渡河小流域河岸带治理前和治理后

六渡河小流域村庄美化治理前和治理后

经济效益突出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紧密结合“栗花溪谷”“美丽乡村”“夜渤海”“月亮湾”等项目建设,挖掘特色、提升档次、打造品牌,发展“一村一品”“一沟一品”“一山一品”“一流域一品”,形成旅游环境优美、旅游产品丰富、旅游设施健全、旅游服务周到的有竞争力、高品质的乡村旅游产业带。

2023年,六渡河村以栗花溪谷特色沟峪生态为基础,以渤海镇长城、板栗、民宿三大优势资源为支撑,选址六渡河生态清洁小流域河岸带平台开设了首届溪谷文创市集,激发了乡村民宿市场活力,为渤海镇“夜经济”注入新动力。文创民宿节期间市集共接待游客约5500人,实现综合收入约15万元。

社会效益明显

示范引领作用突出。在水土保持工作建设方面,怀柔区始终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环境部授牌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以及“国家级可持续发展综合实验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和“全国民宿产业发展示范区”等荣誉称号30个,六渡河小流域于2023年被水利部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

科普宣传效果明显。近几年,怀柔区积极采取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进企业、进单位、进机关等形式进行宣传。北京水务网和怀柔电视台多次对全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进行专题报道。此外,六渡河小流域作为北京市的代表,在2021年被CCTV-2的《绿色答卷—治水之路 久久为功》节目报道。通过宣传水资源、水生态保护工作,广大人民群众对相关知识的了解不断加深。

CCTV-2《绿色答卷—治水之路 久久为功》节目报道

案例启示

高起点谋划,创新思路补短板

区域内以两山理论为指引,充分结合国家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和怀柔区“生态涵养区”的建设要求,坚持更绿色、更高效、更生态的方向,以涵养库区水源、减少面源污染、改善流域生态为目标,以省、市、区水土保持重点项目规划等为依据,从小流域治理入手,科学谋划水源地水质和区域人居环境等水土保持功能提升方案。

通过全行业统筹,将分属水利、林业、国土、农业、环保等部门的治理任务统一纳入六渡河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建设,实现流域内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同时明确治理任务、投资规模、建设模式、资金筹集、监督考核等内容,落实项目建设的各方面要素保障,将水源地水土流失治理和水生态修复作为怀柔水库水源保护重要工程,以怀柔区政府文件形式印发,落实了项目建设的各方面要素保障。

高质量建成,多方共赢促发展

构建水源保护的“防护带”。全面实施预防保护,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保护林草植被、水域生态空间、人工水土保持设施等。

勾画人水和谐的“风景线”。生态清洁小流域建成后,不仅有效遏制了流域水土流失,而且极大改善了生态环境景观,显著提升村庄人居环境,初步形成“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流域水环境,成为当地群众“爱水、亲水、乐水”的新去处,增强了当地经济发展底色。

提升乡村振兴的“生产力”。依托地方特色,积极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开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打响了以“生态游、风情游、农家游”为形象主题的乡村旅游品牌,走出了一条“农家乐+农业观光+休闲采摘”的发展模式,有效促进了乡村经济及旅游业发展,实现了“生态优、村庄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目标。

本内容由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怀柔分局、政务服务中心、市规划院提供提供


作者:

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