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胡同里的内画艺术——天蕙斋内画鼻烟壶
2025-07-18 15:2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近日,在牛街街道红色会客厅,一堂特别的“美术课”正在进行,只见人手一个巴掌大的精巧容器,时而将极细的毛笔伸入容器内部勾勒着,时而用矿物颜料进行填充,一位胸口绣着“天蕙斋”字样的男士在人群中来回穿梭,时不时俯身指导一二。

这位男士名叫王铁民,是冀派内画泰斗王习三第三代传人,现为北京天蕙斋常驻画师。“天蕙斋距今已有百年历史,一直从事鼻烟和内画鼻烟壶销售业务,曾经因为种种原因业务暂停,去年年底在牛街街道西砖胡同26号南重新开业。”王铁民介绍道,画鼻烟壶有京派、冀派、鲁派和粤派四个流派,他所精通的冀派以精皴细染、造型准确、风格典雅而出名,特别是融合了油画的表现手法。“天蕙斋是京派鼻烟壶的代表,我学习的冀派是由京派衍生出来的,能当天蕙斋的画师,也算是落叶归根了。”

走进天蕙斋,不同大小、题材和材质的内画鼻烟壶琳琅满目,墨色的竹子富有诗意、山涧间的老虎栩栩如生、石头上的狼活灵活现……这些精美的内画鼻烟壶作品都出自王铁民之手。“从原石选型、开胚塑型到打眼掏膛、磨砺成器,光容器制作就需要1-2个月。”王铁民说,之后的内画起稿更考验人,跟普通绘画不一样,内画是在容器内壁作画,不光有瓶口的限制需注意笔触角度,还得反着画,从入门到独立创作至少3年,想要精通则需数十年。

如今,基于内画鼻烟壶制作工艺的复杂性,学习这门手艺的人数逐渐减少,现有的内画师们多已年过四十,由于经常盯着狭小空间作画,眼睛很容易老花,内画创作将变得吃力,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

“我不能让内画失传。”王铁民在心里暗暗想道,于是,天蕙斋一经重新开业,王铁民就主动与牛街街道联系,希望能开展一些手工体验活动。“这跟我们的想法简直不谋而合,街道的便民活动、青少年体验课、夜校课程等都很需要文化类项目的补充,内画鼻烟壶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体验中不光可以拉近邻里之间的距离,还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贡献一份力量。”牛街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个暑假还会与天蕙斋一同开设暑期研学课程,让青少年群体了解内画鼻烟壶、喜欢内画鼻烟壶。

天蕙斋与牛街街道的双向奔赴,为鼻烟壶内画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一线新的生机,除了体验课程外,街道还在各类市集和文化活动上为天蕙斋内画鼻烟壶提供展位。内画鼻烟壶源于北京、兴于北京,我有信心在与街道的共同努力下,重新恢复京派内画鼻烟壶的生机,让它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王铁民说。

短评

非遗无价,保护有方。非遗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情感所系,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应见人见物见生活,扎根于实践土壤、内嵌于日常生活,并非静态的文化符号,而是活态的文化有机体。天蕙斋和牛街街道的合作,将非遗有机融入所在街道居民的日常生活,既拉近了居民之间的关系,有效促进了基层群众自治,又提高了内画鼻烟壶的知名度,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随着人们的步伐去向更远的地方,为他们点赞!

文字:岳莹

图片:闻昭 牛街街道


作者:

北京西城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