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运河故事丨尼霍夫笔下的京师之旅
2025-07-18 15:3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古老的东方中国到底是个啥样子?那里的社会制度和风土人情又当如何?17世纪,荷兰画家、探险家约翰·尼霍夫(1618—1672)所著《荷使初访中国记》中对中国大运河沿岸的写实绘画和文字,因其真实性和权威性,揭开了西方研究中国的序幕。

一路北上写运河

为了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关系,清顺治十二年(1655)至十四年(1657),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局派出首个代表荷兰国王觐见清朝皇帝的16人使团。该团以彼得·侯叶尔和雅可布·凯塞尔为首,从荷属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港出发前往北京,画家尼霍夫担任使团管事。因为是首次出使中国,尼霍夫还接受了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将沿途景象描绘下来,回国后向公司上交一份考察报告。

荷兰使团走的是从广州到北京的传统贡道,在江苏仪征入大运河,到达扬州后,沿运河北上。在通州张家湾下船,由陆路到达北京。

顺治十三年(1656)5月20日,荷兰使团到达仪征县。尼霍夫对比随身携带的地图,知道他们已经驶入皇家运河。只见“运河修得非常齐整,两岸村庄优美,农田平坦肥沃,丰硕得就如地上的乐园。县城东的关帝庙,祀奉偶像金刚。该寺极负盛名,里面有很多塑像。稍远处的一个三岔路口,有一座6层宝塔,建筑精美”。这是尼霍夫笔下的中国运河城市——仪征在世界的首秀。

7月4日,使团到达天津卫。广东藩王属吏即赴北京向朝廷禀报。12日,尼霍夫到达漷县城。在那儿,他们看到完整的城墙、穿梭的客船、葱郁的树木,还有河边或忙碌或悠闲的人们。

13日,荷使来到皇家码头张家湾。只见城内人口众多,还有一个御用的坚固城楼。尼霍夫特意写道:“城中央有一座漂亮的牌坊,是用灰色石头建造的。”这是张家湾城最大的牌坊,是为明朝大臣李三才修建的“积德昌后”坊。城外码头遍布众多南北船只,运往北京的货物都在此地卸下,转用驴车运输到北京。

这天,陪同使团的广东藩王属吏从京城返回张家湾。尼霍夫从属吏口中得知,皇帝已派人在皇宫附近备好住所,并派出24匹马和几部车辆来此搬运贡品。此外,还有一个欧洲使团这时已到北京,吐鲁番的使臣也在进京的路上。尼霍夫闻听吐鲁番使臣上贡的礼品有骏马、犀牛角等11项,不禁感慨:相比之下,我们的礼品可差多了。

尼霍夫在张家湾城逗留了5天。7月17日,使团将行李卸船装车,从陆路经通州城进京。使臣队伍浩浩荡荡,由两个荷兰喇叭手骑马开道,随后两个人打着旗帜。然后是由几位皇族贵胄陪伴着的两位使臣,他们骑在马上缓缓前行,仪态万方。最后是所有护送的官员以及侍从、属吏。告别张家湾前往通州城,尼霍夫为期57天的运河行程宣告结束。

通州城里地势低洼,道路崎岖不平。尤其是城内,没有铺石的街道,竟然全是土路,这与尼霍夫听说过的繁华大城很不相符,他心中不免失望。全城防卫严密,城中心有一道纵贯南北的城墙,墙东为老城,墙西为新城,令他非常好奇。尤其是大路左边的那个宝塔,巍然高耸,直插云霄。中午时分,使臣在宝塔处下马,吃了自带午餐,令他印象深刻。出了通州城,路上行人依旧川流不息,两侧田野丰收在望,令人心旷神怡。

经此一行,清初的张家湾城、通州老城,在尼霍夫画笔下再现,成为最早描绘二城的艺术作品。

初入京师记仪礼

清顺治十三年(1656)7月17日,尼霍夫一行“骑马经过两个高高的城门,在一座宝塔前下马。二位使臣被引进庙里,受到几位廷臣的接待。使臣稍事休息后,被护送到皇宫旁边的一所大房子里住宿”。

一进京城,使团就开始为觐见皇帝做一系列准备:递交表文、清点贡品、等待结果、礼节预演等。

等待觐见时,尼霍夫发现使团的人被分为三等。钦差和采买官为两位使臣准备的精美食材规格最高,有12种:6斤鲜肉、1只鹅、2只鸡、2两盐、2两鞑靼茶、1.2两油、6两味噌、1钱胡椒、6斤青菜、4斤面粉、2条鲜鱼;配给使臣秘书亨利·巴隆的10种:2斤鲜肉……1杯白酒;配给所有随员和侍者的4种:1斤鲜肉……1斤米。

7月19日,荷兰使团递交了输诚表文,将礼物送到礼部进行清点记录,尼霍夫等人见到了担任翻译的、被皇帝称为“玛法”(满语祖父)的传教士汤若望。他乡相见,格外亲切。虽然尼霍夫和汤若望都是欧洲人,但是由于罗马天主教徒跟荷兰的矛盾,他发现汤若望对他们似乎并不坦诚。8月14日,两位使臣奉命前往礼部,被质询了一番。22日,使团全体成员来到礼部衙门,进行三叩九拜的礼节预演。尼霍夫看到前面空无一人,就问为何举行这种仪式,被告知是为了保存在此处的圣旨举行的,外国使节每次来都要如此致敬。

其间,皇帝16岁的弟弟病逝。皇帝为此“免行庆贺礼”,导致使团觐见一事再度被耽搁。

由于葡萄牙传教士造谣丑化荷兰人,礼部官员们听到谣传不免要东问西问。于是,荷兰使臣叫来俄国和吐鲁番的使臣,来佐证他们的清白。好在这两方对荷兰态度友好,这才让中国官员不再将信将疑。皇帝也对荷兰渐生好感,因此把赐给使臣的日常食物增加了一倍。

金銮殿前谒皇帝

10月1日,荷兰使臣接到命令,明天就要去晋谒皇帝。第二天天还没亮,两位广东属吏和几位礼部官员就来到使臣寓所,在使团随员中选出包括尼霍夫在内的6人一起进宫。

尼霍夫一行走进巍峨的紫禁城,在太和殿广场的左侧等待天亮。他看到“一个高大的殿门两旁,站着三头硕壮的大象,装扮别致,背载镀金的塔”。广场两旁,站着112名红色长袍的武士,每人手持一面旗子。御座旁站着22个人,各撑一把绘有10个太阳、6个月亮的伞盖。台阶前面站立着6匹白色战马,罩着镀金的马衣,马勒上缀有珍珠和红宝石。东西两侧各有16根缀有彩色丝缨的铁棒,旁边有36面绘有金龙的旗帜。此外,还有数不清的廷臣。

随着悠扬的钟声响起,一个士兵从人群后面走出,甩了三圈皮鞭,听起来像是三声清脆的枪声。此后,礼部侍郎和约30位着金色礼服的达官贵族走到皇座前面。广场中央有20块标有记号的石头,方便各级官员行礼。首批官员随着司仪的唱礼声,在几种乐器合奏的柔美音乐声、悦耳的伴唱声中叩头行礼。喀尔喀和厄鲁特的使臣们行礼之后,就轮到“我们和吐鲁番人走到皇座面前。礼部侍郎指示二位使臣要到标着第十等的界石旁边站立。我们就跟着号令统统跪下,磕头三次,再快速地退回原地。二位使臣和上述使节被带到一个高高的台上,我们却都留在下面,有侍者在那里给我们喝加牛奶的鞑靼茶”。

当使臣从台上下来时,所有的侍者随之离开。这时,好奇的仪仗兵们肩扛旗帜蜂拥过来,要看看这些荷兰人,好像要证实他们是否像传说中长满了红毛的“红毛蕃”。拥挤不堪之际,侍卫长率领6个士兵迅速赶来,开路护送。即便这样,他们还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挤出那堵塞成墙一样的人群。

10月2日下午,礼部宴请使团,连续三天用佳肴美酒款待使节,各依官阶赏赐珍贵礼物。第三次赐宴被延期到14日,这时,礼部尚书已经收到了合心意的礼物,大方款待他们。荷使也接到了皇帝回赠的价值远高于他们所贡礼物的礼品。16日,使臣到礼部衙门接受皇帝给巴达维亚总督的信后,当天中午就离开京城了。

尼霍夫终生难忘第一次觐见清朝皇帝的情景,回到巴达维亚后,经常向同胞们讲起荷兰使团的这段往事。

顺治十五年(1658),尼霍夫返回荷兰。康熙四年(1665),他的哥哥把手稿整理后,以《荷兰东印度公司使团觐见鞑靼可汗(清顺治皇帝)纪实》(又名《荷使初访中国记》)为书名出版。该书对沿途所经河道、城墙、寺庙、宝塔和特色建筑等做了详细记载,书中所附150帧铜版画,继承了16世纪尼德兰民族绘画传统,手法写实、风格纯朴,成为荷兰画派的重要代表作品。尼霍夫的细致描写和朴实绘画,作为关于中国第一部真实可信的记录,开启了17—18世纪西方对中国的研究之路。

文章引自:《北京大运河故事》,北京出版社2022年版。


作者:

北京市方志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