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昌平区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落实五育并举工作要求,持续深化关键领域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每一名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昌平区教委通过落实《深入推进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提升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京政办发〔2021〕11号),实施义务教育强校提质行动,着力办好一批条件较优、质量较高、群众满意的回天地区“家门口”新优质学校,推动昌平区基础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北京育翔小学回龙观学校深入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健康第一 ”教育理念,严格落实北京市“身心健康二十条 ”工作要求, 积极构建“可持续幸福教育 ”心育体系,打造精准支持、持续发展、多元协同的育人生态环境,提升学生强健体魄和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幸福成长。
核心目标:
可持续发展的幸福教育生态
学校立足可持续幸福教育理念,将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积极心理学深度融合,构建“可持续幸福教育”心育体系,通过“一核四维五融”赋能学生发展,系统培养学生获取幸福、创造幸福、传递幸福的终身能力,营造适应个体成长与社会需求的教育生态。
体系架构:
四位一体支撑系统
(一)专业师资培养:
夯实心育发展根基
学校聚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专兼结合、全员参与”的师资体系。
专职保障:配备4名专兼职心理教师,每个年级均配备了专业的心理辅导员,负责1-6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课,年级学生心理辅导活动、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以及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等。
全员赋能:55名教师获“儿童心理行为指导师”证书,7名教师持有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26名教师正参与儿童心理行为指导师认证培训,推动全体教师掌握基础心理支持技能,形成“全员心育”师资网络。
(二)教联体协同:
构建全域支持网络
1.家长赋能工程
建立分学段精准指导体系:低段聚焦安全感与适应性,帮助家长掌握儿童入学适应的心理支持策略,破解分离焦虑、规则冲突等问题;中段聚焦成长压力与社交困惑,应对学业难度加大、同伴关系复杂化带来的心理挑战,预防自卑、厌学倾向;高段聚焦青春期引导,指导家长应对青春期前期独立意识觉醒、学业焦虑升级等核心矛盾,掌握亲子沟通破冰策略。
2.社会资源联动
(1)与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共建实践基地
联合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和心理健康月等系列活动。组织心理学院实习生全程参与心理健康课、心理讲座、融合训练和跟班管理等多方面的教育教学活动。
签约仪式
授牌仪式
(2)与昌平融合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合作开展师生心理融合教育项目
学校融合教育面对神经发育障碍导致其社会化功能异常的学生以及共病引发焦虑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品行障碍等精神心理异常的学生群体,通过“低融高心”策略,“四位一体”支持系统和医教结合模式等机制的创新和资源的整合,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三)四级疏导:
精准覆盖的心理支持矩阵
构建“校级-年级-班级-个体”四级疏导网络:初级辅导以校级辅导为主,通过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来落实;二级辅导以年级辅导为主,通过年级心理团体辅导和心理嘉年华活动来落实;三级辅导以班级辅导为主,通过心理课程和主题班会来落实;四级辅导以个体辅导为主,通过一对一辅导和融合教育来落实,实现从群体引导到精准干预的立体覆盖。
年级心理团体辅导
(四)五育融合:
多维度的幸福成长载体
以学校节庆活动为载体,落实五育融合育心,助力学生幸福成长。
1.体育节:以体强心,磨砺抗挫品格
在“健体,成为更强的自己”主题活动中,通过团队竞技、耐力挑战等项目,培养“输得起”的勇气与“再来一次”的韧性,让运动成为心理抗压的“缓冲带”,做到身心健康塑造,成为更强的自己。
2.读书节:以智慧心,拓宽生命认知
在“悦读·遇见更好的自己”系列活动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书中人物、演绎经典情节,在他人故事中照见自我,在多元视角中学会接纳与包容,让阅读成为心灵成长的“望远镜”。
3.多元文化艺术节:以美润心,培育包容胸怀
在“共融,拥抱更丰盈的自己”主题活动中,以“一班一国”的形式,开展合唱节和嘉年华活动,在嘉年华当天,各班以所代表国家的建筑、美食、服饰等方面为主题,精心布置班级展台、打造洋人街,学校以茶艺、书法、绘画、美食等中国特色展台来打造中国街。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和体验世界多元文化之美,感受尊重包容之美,让艺术创造更可持续的幸福。
多元文化艺术节
4.劳动节:以劳健心,领悟生命价值
在“实践,成为更温暖的自己”系列活动中,通过“走进桑蚕文化”“走进诗经中的植物”和“校园昆虫旅馆”等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手养护昆虫和植物的过程中,见证生命从萌发到成长的神奇,学会尊重每一个小生命,在心里种下对生命的珍惜与敬畏,让劳动成为领悟生命价值的温暖课堂。
创新突破:
融合教育支持系统的范式升级
(一)多元联动支持体系
学校融合教育构建了专职心理教师、融合资源教师、班主任、学科教师和家长的多元联动支持体系,心理教师负责评估诊断,融合教师调整课程方案,班主任实施日常观察,学科教师优化教学策略,家长全程协同配合,助力学生解决在学业提升、规则适应、注意力培养、社交发展等方面的成长难题。同时为学生和家庭提供资源的多元支持,包括教育资源、医学资源、干预资源、康复资源、运动资源、儿保资源、心理支持资源以及精神卫生资源等诸多资源与信息,形成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立体化支持模式。
(二)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
学校为有融合教育需要的学生家庭提供更科学、更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如多动症儿童带养方式的优化策略、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社交突破的技巧、情绪行为异常的生物学因素与环境因素分析和学习困难学生的运动干预治疗方案等专业内容。精准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不仅体现了学校育人的专业理念,同时也彰显了教育工作应有的温度与人文关怀。
实施成效:
看得见的幸福生长
近年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可持续幸福教育”的引领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与创新,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全面提升。通过构建“可持续幸福教育”心育体系,有效提升学生、教师、家长的幸福力。学校获评“昌平区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学校”“首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联盟校”,张子路校长聘任为首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联盟副秘书长;学校先后在昌平区心理健康现场会、北京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讨会和第二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创新发展大会上作《学校幸福教育赋能幸福家庭创建》《全纳共生 生态共融——融合教育赋能心理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等经验分享与交流。
从教师队伍的专业奠基,到教联体的协同聚能;从四级疏导的精准守护,到五育融合的浸润滋养,育翔小学回龙观学校构建的不仅是一套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更是一个“以心育心、以爱育爱”的成长生态。在这里,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孤立的“干预措施”,而是融入教育全过程的“基因密码”——它让每个孩子在被理解中学会理解,在被支持中获得勇气,在多元体验中发现可能。当“可持续幸福”成为教育的底色,成长便有了奔赴未来的无限力量。
来源:区教委基教科
审校:陈晨、纪茹馨、杨蕊、徐昊、聂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