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刹海街道松树街社区,有这样一支队伍:从胡同里占道线杆的改造到院落积水的疏通,从邻里纠纷的化解到社区公共空间的升级,他们用“人情”拉近距离,用“实干”赢得信任,成为居民与社区间的“连心桥”,这便是松树街社区议事协商调解队。
破局靠真情 调解有妙招
“戎队长,您可得替我多说道说道,这线杆杵在这儿,救护车进不来可咋办?”79岁的赵大爷攥着社区议事协商调解队队长戎志亮的手说道。他家门口的延年胡同窄窄一条,一根带着穿线管的线杆正好在转弯处,加上路边停着私家车,车辆进出成了问题。
前阵子邻居突发疾病,救护车卡在胡同口的场景,成了老人心头的疙瘩。而这个看似简单的“占道”问题,却因涉及某单位的通讯设施变得复杂。接到居民反映后,街道、社区立即行动,通过实地查看,并与该单位协商后,提出移除穿线管的方案,这样车辆便可转弯进出。但在与赵大爷解释情况时却碰了壁。“老人坚持把整个线杆移除,不接受我们提出的方案。”社区党委书记杨清回忆。但这个“困境”在议事协商调解队介入后出现了转机。
“赵大爷,您最近怎么样啊?有啥需要帮忙的?”“您二老身体也挺好的吧?”戎志亮带着队员上门时,没先讲大道理,反倒唠起了家常。原来,赵大爷是社区邻里守望队的帮扶对象,队员每周都会上门看望,陪聊解闷、代购物品,早成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街坊。
正是这份攒了十多年的邻里情,让老人慢慢松了口。戎志亮趁机拿出之前的协商方案:不挪线杆但拆除多余的穿线管,如此既腾出错车距离,又不影响路边停车位。“这样救护车能过,停车也不受影响,您看行不?”第三次上门时,戎志亮带着老人到胡同里实地比划。看着戎队长真挚的态度,赵大爷当即表示:“就冲你们这份心,我信得过!”最终,穿线管顺利拆除。
据悉,这支社区议事协商调解队虽然2024年才正式成立,但其成员大多来自邻里守望队、老党员先锋队等已有的社区服务组织。“我们就像一棵大树的分枝,根脉相连。”戎志亮说道。这种渊源使得调解队在开展工作时具有天然的优势——他们不仅了解居民的实际困难,更懂得如何用“情”化解矛盾。“调解不是和稀泥,‘讲情面’是为了更好地‘讲道理’。”戎志亮常跟队员们说,“咱们带着感情上门,居民才愿意敞开心扉;但光靠嘴说不行,得真把事儿办到他们心坎上。”
茶香聚共识 实干见真章
“来,尝尝这新沏的茉莉花茶,今天咱们聊聊金奖胡同的充电桩咋布局。”社区“胡同茶馆”议事厅里茶香袅袅,居民、社区工作人员、调解队队员们围坐一圈,茶杯里的热气混着七嘴八舌的讨论,氤氲出别样的热闹。
这个以“茶”为名的公共议事空间,是调解队施展拳脚的主阵地。“以前居民有意见,要么闷在心里,要么直接投诉。现在好了,泡上一壶茶,大家坐下来慢慢说。”杨清说,调解队作为茶馆里的“常客”,既是居民心声的“传声筒”,又是政策落地的“翻译官”。
金奖胡同的蜕变,就藏在茶馆的茶杯里。这条136米长的胡同,曾因违建扎堆、堆物满地让人头疼。2021年拆违后,腾出的小广场成了“香饽饽”:有人想建健身器材,有人想划停车位,还有人觉得空着就行。调解队队员们拿着笔记本,挨家挨户串门:“张大哥,您家有两辆电动车,充电方便不?”“李阿姨,您平时带孙子遛弯,觉得加个休息凳咋样?”
收集来的意见被整理成清单,“胡同茶馆”里开了多场议事协商会议。社区和调解队逐条分析:“健身器材占地方,不如换成可移动的;停车位保留6个,但得留出消防通道;重点是建充电桩,现在大家充电要跑半条街。”有位大爷不乐意:“充电有啥难?我从家里扯根线就行!”队员们没急着反驳,而是拉着他看了电动车充电起火的案例视频,又算了笔账:“集中充电价格很便宜,多划算!”最终,大家一致同意设置充电桩,还配备了消防设备。
调解队始终坚持“实干”二字。他们不摆架子,不讲空话,实实在在地为居民解决问题。在松树街11号院,调解队凭借“实干”解决了大难题。这个公私房混杂的院落,积水问题缠了多年——夏天一下雨,院里便积水。为了能让居民“清爽”度夏,街道将排水管道改造提上日程。但涉及公私房混合的情况,协调难度很大。“调解队提前走访居民,了解不同诉求,再在‘茶馆’议事厅组织讨论。”杨清说。最终,院里居民达成共识,这个困扰居民多年的问题顺利得以解决。
戎志亮说:“把居民的事儿当自家事儿办,你对居民实诚,居民就对你信任,社区治理的底气就从这一杯杯热茶、一件件实事里来。”如今,这支“解铃人”队伍仍在续写松树街新的故事。
记者王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