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来临,全国“博物馆热”持续升温。7月17日,2025年“博物AI+新知计划”在京启动,全国百余家重点博物馆将通过技术赋能、教学共创与生态共建,探索素养教育从资源整合到能力落地的创新路径。
据悉,2024年,猿辅导素养课与新华网客户端合作推出“博物馆新知计划”,携手全国20余座重点博物馆,通过线下展览、视频课程等形式初步搭建起青少年与文博资源的桥梁。随着AI技术应用的深化,2025年的升级版计划不再局限于资源链接与内容展示,而是进一步推动资源向内容转化、理念向共识转化,助力核心素养真正实现“可教、可学、可传播”。
此次“博物AI+新知计划”围绕“大概念”教育理念展开,该理念旨在跳出传统知识灌输模式,强调结构化学习、真情境学习、跨学科迁移的教育模式,培养青少年“如何学、如何用”的能力。
在博物馆这一文化场景中,结构化学习体现在博物馆展品从甲骨文到青铜铭文、从天文仪器到历法制度,天然具备时间与逻辑的结构联系。通过引导在文物之间建立“点-线-网”的知识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打破碎片化认知,形成系统理解;在真情境学习方面,利用博物馆场景激发学习动机,学生通过探究一枚古钱币背后的经济制度或一件乐器的声学原理,建立知识与生活的深度连接;跨学科迁移则依托每件展品背后的历史背景、科学原理与艺术形式,让学生在探究与表达中完成知识迁移,提升应对复杂问题的思维力和沟通力。
北京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校长狄永杰表示,在学生素养培育的过程中,AI技术正悄然成为赋能学生快乐成长的重要力量。AI不仅可以生成契合自身能力、兴趣及学习进度的教学资源,也可以为其定制出个性化的学习路径,让学生能够精准地发现并激发自己的无限潜能。他建议,善用AI工具,将博物馆的文化滋养与科技赋能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让核心素养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自然生长。
基于此,“博物AI+新知计划”围绕结构化、真情境、跨学科迁移这三大核心支点,结合文博资源与AI技术,创设了视频课程、作文征集、线下主题展、演讲挑战等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推动核心素养落地。
其中,“我眼中的国宝”作文征集活动将联动全国博物馆资源,结合素养课内容定制征文主题,通过自研的“AI作文通”辅助学生提升提炼、建构、表达能力,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结构化表达。“博物馆线下素养主题展”将基于自研大模型与课程体系设计互动环节,在真实情境中将文物知识转化为亲子共学任务,继而推动素养教育向家庭场景延伸。“小小讲解员”跨学科演讲挑战则通过AI辅助与任务模拟等方式,提升学生人文表达、逻辑思维、艺术审美等能力,形成“从输入到输出”的教学闭环。
据悉,“博物AI+新知计划”还拟与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福建博物院、青海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青州博物馆等开展合作,为推进博物馆创新教育与青少年文化学习相结合走深走实搭建协同共进的桥梁。
(采写:焦轩;编辑:赵艳国;复审:常悦;核发:冉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