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丘成桐、姚期智等4位菲尔兹得主、3位诺贝尔奖得主、2位图灵奖得主,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等出席开幕式。丁肇中、朱棣文、戴维·格罗斯、罗伯特·塔扬、森重文、乔治·卢斯蒂格在现场接受了2025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多位邵逸夫奖、沃尔夫奖、狄拉克奖等国际大奖得主,80余位中外院士,10余位各国数学会主席及代表,近千名来自国内外学术组织、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学生参加大会。
李路明代表清华向出席大会的各位嘉宾表示欢迎。他说,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已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家交流对话、深度合作的重要平台,也为青年科研工作者和在校学生提供了与全球优秀同行学习交流的宝贵机会,为促进基础科学的持续进步和繁荣发展贡献了智慧与力量。清华大学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丘成桐先生为推动基础科学发展所做的工作,与各国科学家一道,加强基础研究攻关,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共同开创人类美好未来。
大会主席、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回顾了近年来数学、物理、信息科学等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并表示,期待通过本次大会搭建开放、包容的国际学术平台,进一步推动海内外科学界更深层次的对话与协作。
6位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依次登台领奖。89岁高龄的丁肇中院士回顾了自己半个多世纪的科学探索历程,表示“实验是知识进步的根本。”森重文首次来华,他对中国数学近年来的快速发展表示赞赏。
开幕式上同时颁发前沿科学奖。本届奖项评选出118篇基础科学领域的杰出论文,覆盖数学(75项)、物理(16项)、信息科学和工程(27项)三大领域。获奖作者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包括菲尔兹奖得主、基础物理学突破奖得主以及众多学术新秀。其中,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等13所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论文作者揽获了17项奖项。
国际基础科学大会由丘成桐院士于2023年发起设立,每年举办一次,主题为“聚焦基础科学,引领人类未来”。本次大会将举办500余场学术会议,涉及基础科学各分支及与各学科的交叉领域,特别是人工智能理论前沿方向。大会同时注重青年科学人才的培养,策划组织大中学生参与的科普活动。7月19日的“清华日”专场活动中,10余位中外顶尖科学家将到访清华大学,与学生代表共聚一堂,分享科研经历,启迪科研梦想。
来源:数学科学中心